shì

义士


拼音yì shì
注音一ˋ ㄕˋ

繁体義士
词性名词


义士

词语解释

义士[ yì shì ]

⒈  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或有节操、情操的或有武士风度的人。

嗟乎义士。——《汉书·李广苏建传》

high-minded man;

⒉  支持正义、维护正义的人,支持公正的人。

person who upholds justice;

⒊  有正义感的人,行为正当的或公正的人;有操行、明辨是非的人。

righteous man;

引证解释

⒈  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人。

《左传·桓公二年》:“武王 克 商,迁九鼎于 雒邑,义士犹或非之。”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接舆妻》:“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宋 苏轼 《大臣论上》:“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当此之时,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

⒉  指侠义之士。

《战国策·赵策一》:“赵襄子 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唐 司空图 《冯燕歌》:“魏 中义士有 冯燕,游侠 幽 并 最少年。”

⒊  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 元年,义士门生 沛国 萧刘定兴 立。”
清 翟灏 《通俗编·释道》:“汉 《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士某五百。义士盖但出财之人。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 宋太宗 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今之信士,即 汉 碑所称义士也。”

⒋  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称为“义士”。亦称“义民”。

国语辞典

义士[ yì shì ]

⒈  守义不苟或品行超凡的人。

《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
《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倏降忽叛,变诈多端,百姓为之离心,义士为之切齿。」

烈士

⒉  出财布施,慷慨乐助的人。宋太宗时为避御名,改称为「信士」。

《通俗编·释道》引《金石文字记》:「汉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士某五百。义士,盖但出财之人,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宋太宗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

分字解释


※ "义士"的意思解释、义士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你等竖子,不思大汉两百余年世代恩泽,竟做伪皇走狗肆意欺凌百姓、捕杀忠臣义士

2、民主意识之启蒙虽有仁人义士力主从上而下之尝试,但效果甚微,以至鼓吹三民主义、五权分立的孙文都要委身于军阀、苏俄。

3、小兄弟倒是一名义士,只可惜明珠投暗矣!

4、而大陆来台义士结合*弯爱国同胞,风起云涌,毁家抒难,前仆后继,其惨烈悲壮,直可惊天地,而泣鬼神。

5、由此,人心惶惶,乱世天石,仁人义士奉天抗争,悟尽禅机便即太平盛世,江湖从此开始了一场浩劫……

6、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偌大睢阳岂无义士?待我亲去劝谕他们一番,自然有几家输助。

8、严济深本也不是什么忠贞义士,此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得答道:是否另有隐情我真不知道,不过林大人确实下令不能生擒便就地格杀。

9、顾、黄、王坚持游击战,打了十几年,九死一生,还可坚持,康熙一开科举,还颁布特殊政策,对这些前朝义士开“博学鸿儒”科,免考入仕,黄宗羲就难办了。

10、我早年杀人还少了吗?这些人都是忠臣义士,杀得越多,反抗的人就越多。

11、终于,大燕的江山走到尽头,仁人义士揭竿而起,义军遍地开花。

12、元顺帝怙恶不悛,网罗江湖巨孽,集于昆仑山天穹宫,大肆猎杀抗元义士,正道岌岌,天下震恐。

13、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刘向

14、灵应公义士庙是原南靖村民的主祀庙宇,建于明末时期,1978年改建,主祀神明是福德正神。

15、他正要说,忽想到这里人多嘴杂,柴进那些庄客又少有什么高风亮节义士,只怕秘密泄露,不觉闭口不说。

16、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17、孙天勤回到国内当天,在行政院大礼堂举行记者会,会中记者出席、发问情况热烈。记者会实况并经电视转播,让孙义士与全国同胞见面。

18、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19、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等大臣立时拥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同时发布檄文,诏示各地忠臣义士紧急勤王,光复宋朝。

20、侠人义士们救危扶困,济人不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知恩必报,赴火蹈刃;受人之托,一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