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民事主体民事主体的意思
mínshìzhǔ

民事主体


拼音mín shì zhǔ tǐ
注音ㄇㄧㄣˊ ㄕˋ ㄓㄨˇ ㄊㄧˇ

繁体民事主體

民事主体

词语解释

民事主体[ mín shì zhǔ tǐ ]

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能够充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分字解释


※ "民事主体"的意思解释、民事主体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当事人乃为民事诉讼之程序主体,享有辩论权和处分权,其行使权利的途径主要须经由一定的诉讼行为。

2、非法人团体能否成为民事主体的问题,历来是民法学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3、对于专有部分的限制只能是出于业主共同利益的考虑,因此对于共同利益判断标准的确定关乎民事主体所有权的保护,兹事体大。

4、纯经济损失是介于侵权法和合同法之间的一个前沿课题,它是对传统民事赔偿制度的重大修正,对于充分保障民事主体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5、此种“不利益事实”为民事主体精神利益的减损或丧失,主要表现为精神痛苦。

6、在人身权领域,网络使得对民事主体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等权利的侵犯成为易如反掌之事。

7、民事诉讼失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体要件、客观要件四方面,其程序功能在于接近正义。

8、松散型合伙明显地不具有民事主体的特征,故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和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资格。

9、医疗民事纠纷与其他民事纠纷一样,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属民法的调整范畴。

10、与传统的民事诉讼相比,环境民事诉讼具有诉讼主体广泛、损失计算复杂、诉讼时效长等特点。

11、人格标识是民事主体标表其个性特征的人身识别因素,对其进行商业化的开发利用可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12、反垄断法私人执行是指受垄断违法行为影响的私人主体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执行反垄断法的整个过程。

13、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组织的民事主体地位、诉讼主体地位以及责任能力的探讨揭示了其法律性质的特殊性。

14、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15、因而当出现法律纠纷时,其不能作为适格的法人主体参与诉讼,承担民事责任。

16、名誉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从社会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使之不受贬损的权利。

17、税务机关行使代位权、撤销权,在性质、方式、程序上与一般民事主体行使代位权、撤销权具有明显的区别。

18、任何法律关系的主体只要具备民事主体资格,该主体即拥有民事责任能力。

19、其中,比较典型的修订之一就是设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该制度大大增强了公司相关利益主体民事权益的可诉性。

20、美国民事诉讼的立法体例具有立法主体二元制、联邦和州分权立法、民事诉讼法典化、强制执行混合立法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