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


拼音kè tǐ
注音ㄎㄜˋ ㄊ一ˇ

繁体客體
词性名词

客体

词语解释

客体[ kè tǐ ]

⒈  哲学术语,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

object;

引证解释

⒈  指外界事物,是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

梁启超 《新民说·论私德》:“对於私人之交涉,与对於公人之交涉,其客体虽异,其主体则同。”

⒉  指次要的人或事物。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日 广西 会党,则知己为主体,而西人为客体矣。”

国语辞典

客体[ kè tǐ ]

⒈  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相对于主体而言。

主体

⒉  法律上指权利或义务的行使对象,或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如财产、人的行为、社会关系。

分字解释


※ "客体"的意思解释、客体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这一过程会逐渐形成两种稍有不同的特征: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

2、把犯罪客体界定为刑法保护的利益,即刑法法益,更为科学、合理。

3、再则,一般说来,客体是一个本身尚未经过规定的整体、整个客观的世界、上帝、绝对客体

4、最后你了悟到注意力对你也是客体,而你只是在观照立场。

5、还因为它不能同时感知主体和客体

6、该罪在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

7、他认为在这三种客体和三种立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8、目前学界对环境犯罪客体的争论较大,相继出现各种学说。

9、犯罪客体是行政执法人员移交刑事案件的义务和刑事司法职权。

10、由于中止犯主体要件和客体要件是“普适性构成要件”,无需特别研究。

11、他只是否认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知道它们是客体

12、也就是客体模块和社会模块。

13、其犯罪客体为简单客体,不应包括对社会管理秩序的侵犯。

14、新的犯罪构成应按照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的顺序排列。

15、第三部分,阐明环境权作为环境犯罪客体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6、刘熙载又进一步提出“诗为天人之合”,增加了主体因素,把主体与客体有机结合起来,实质上就是把文艺的本质归结为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17、卢卡奇认为物化导致了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

18、发展完整自我意识的第二步就是詹姆斯所说的“自我即客体”。

19、犯罪客体的实质是就行为的法益侵害性进行判断。

20、关于犯罪客体问题,理论界存在大量分歧意见,提出了众多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