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鼎足之势鼎足之势的意思
dǐngzhīshì

鼎足之势


拼音dǐng zú zhī shì
注音ㄉ一ㄥˇ ㄗㄨˊ ㄓ ㄕˋ

成语解释 鼎足之势

繁体鼎足之勢
词性成语


鼎足之势

词语解释

鼎足之势[ dǐng zú zhī shì ]

⒈  形势如同鼎的足,比喻三方对立的形势。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势成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⒉  亦说“鼎足之形。

引证解释

⒈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参见“鼎足而立”。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晧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 泰山 共相终始。”
《晋书·皇甫谧传》:“故 冯 以弹剑感主, 女 有反赐之説, 项 奋拔山之力, 蒯 陈鼎足之势, 东郭 劫於 田荣,颜闔 耻於见逼。”
《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先取 荆州 为家,后即取 西川 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国语辞典

鼎足之势[ dǐng zú zhī shì ]

⒈  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分字解释


※ "鼎足之势"的意思解释、鼎足之势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2、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3、虽说群龙不可无首,但与其引起江湖祸乱,倒不如废除这武林盟主,各门派形成鼎足之势,和谐相处,共享武林太平。

4、魏与吴、蜀已成鼎足之势,汝累次入寇,何也?

5、此时余博、李露和陈正三人,背靠背呈鼎足之势,彼此正好将身后空挡挡住,不必担心身后有丧尸袭来,可以专心致至的对付面前的丧尸。

6、因为这座建筑足足有五层高,在城中与其他三座建筑形成鼎足之势

7、赤壁之战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足之势

8、三个帮派在这金陵城完全就是鼎足之势

9、敌必以为我据羌寨而守之,必再发重兵围剿,我军则暗渡陈仓,绕道入川,摔开敌军,袭取四川州城,扩军备战,凭四川天险而持之,则可成鼎足之势亦!

10、说着,他从怀中拿出一封信,交给韩广,韩广半信半疑,打开羊皮,上面果然印着陈胜的王印,并且写明,希望韩广自立燕地,牵制武臣,形成鼎足之势,不可有负等语。

11、当今天下扰攘,而鼎足之势已成,曹魏一家独大,妄图以优势兵力消灭吴蜀,一统江山。

12、一般来说,在青州境内,三大宗门、十大世家以及三大执掌家族,这三者基本上成了鼎足之势

13、于是,三方竟成了一个鼎足之势

14、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形成鼎足之势

15、再想合力杀敌,已经变成了奢望,三人成鼎足之势严阵以待,同时还在商量着脱身之策。

16、再看苗民其他部,一左一右与程鼎足之势

17、占了扶风之后,白起又用了两天时间,攻下了武功,杀了县令,这样一来,三县呈鼎足之势,白起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18、漓江城三大势力明争暗斗,相互抗衡,呈鼎足之势

19、周灭之前,中国已为南北对峙,而王氏以周之灭与鼎足之势有关,其意不能详知。

20、既然如此,我们就共同抵抗曹操,形成鼎足之势


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