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鼎足之势鼎足之势的意思
dǐngzhīshì

鼎足之势



鼎足之势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详细解释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四川建基业,以成~,然后可图中原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百科解释鼎足之势dǐngzúzhīshì,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出处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

例子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形成鼎足之势。


基础信息

拼音dǐng zú zhī shì

注音ㄉ一ㄥˇ ㄗㄨˊ ㄓ ㄕˋ

繁体鼎足之勢

感情鼎足之势是中性词。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三方面相持。

近义词鼎足而立

英语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俄语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е трёх сил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鼎足之势的意思解释、鼎足之势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弱不禁风 旧时形容身体娇弱;连风吹都经受不起。现指人体质虚弱。
香轮宝骑 见“香车宝马”。
与天地同休 休:停止。生命力与天地相同。比喻无穷无尽。
礼仪之邦 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见哭兴悲 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谓产生同情心。
满而不溢 器物已满盈但不溢出。比喻有资财而不浪用,有才能而不自炫,善于节制守度。
白发苍颜 头发已白,脸色灰暗。形容老人的容貌。
众盲摸象 许多瞎子摸象,摸到象腿的说象一根柱子,摸到象身子的说象一堵墙,摸到象尾的说象一条蛇,互相争论不休。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目送手挥 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声色不动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动:变动。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非常镇静。
宰鸡教猴 用杀鸡来警戒猴子。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余。
鸡鹜相争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责躬省过 躬:自身。责问自身的所作所为,反省过错。
千载一逢 见“千载一遇”。
韬迹隐智 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
各门各户 各:各自。各自立有自己的门户。
群芳竞艳 竞:争逐。各种花草竞相开放争美。
图为不轨 图:图谋;轨:比喻法度。图谋做不法的事情。
愤发有为 愤发:振作,兴起。精神振作,有所作为。
愁多夜长 因心情愁闷而夜不成寐,感到时光悠长难遣。
老子长孙 养育子孙,使其长大成人。
以莛扣钟 见“以莛撞钟”。
包胥之哭 包胥:春秋时楚国大臣申包胥。比喻到别国哀求援兵。
戎马倥傯 指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一尘不涉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雾结烟愁 愁惨貌。
用人惟才 任用人时只依据其才能。指量才任用
万金良药 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