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

词语解释
鼎足[ dǐng zú ]
⒈ 鼎的腿,鼎有三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形势。
例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英three legs of a tripod-three rival powers;
引证解释
⒈ 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势。
引《史记·淮阴侯列传》:“参分天下,鼎足而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操 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 吴 之势彊,鼎足之形成矣。”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他这一败,关系大局,迅速动摇了鼎足的平衡,使 蜀汉 一蹶不振。”
⒉ 引申为匹敌。
引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王弇州文》:“后之论次 明 文者,不得不推为一大家。若 沧溟 孤峭,乃 孙樵、刘蜕 一流, 南溟 副墨大函,文涉应付,未足称鼎足焉。”
⒊ 指三公之位。
引汉 张衡 《南都赋》:“周 召 之儔,据鼎足焉,以庀王职。”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君房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清 吴伟业 《赠王鉴明五十》诗:“后皆保耆颐,或乃致鼎足。”
⒋ 比喻处于重要的地位。
引《汉书·彭宣传》:“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
《后汉书·刘恺传》:“臣闻三公上则台阶,下象山岳,股肱元首,鼎足居职,协和阴阳,调训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遭烈风不迷,遇迅雨不惑,位莫重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唐 则诗人济济,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 三代 后之三代也。”
⒌ 犹鼎元。
引唐 刘得仁 《送高湘及第后东归觐叔》诗:“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
国语辞典
鼎足[ dǐng zú ]
⒈ 比喻三方对立的情势。
引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一一章之三:「三雄鼎立,孙启南吴。」
《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彊,鼎足之形成矣。」
英语lit. the three legs of a tripod, fig. three competing rivals
法语(lit.) les trois pieds d'un trépieds, (fig.) trois rivaux en compétition
分字解释
※ "鼎足"的意思解释、鼎足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既然如此,我们就共同抵抗曹操,形成鼎足之势。
2、本文讲述主人公郑毅从人间界不名一文的小子成长为神界震慑一方的霸主,期间经历精彩无比,同时修真,魔法,科技的文明鼎足而立,互争高下。
3、曹操,刘备,孙权一路打着勤王,称霸,兴复汉室的旗帜使队伍逐步壮大, 逢山开道 ,遇水架桥,而终成鼎足。
4、薛宝钗是与贾宝玉、林黛玉鼎足而三的重要人物,也是红学研究中争议最多的复杂人物。
5、而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古龙,才是古龙别于金梁,鼎足而三的真正原因!三、梦幻型。
6、《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7、早知道三分鼎足,尽痴心六出祁山!安老爷听了,想道:这两段自然要算历代帝王将相了。
8、汉口、汉阳居长江之西,当中又被汉水分割为一南一北,而武昌居长江之东,三镇成鼎足之势。
9、加略,帕萨,卡门三国鼎足而居数百年。
10、中环心脏地带,皇后像广场背后三间大银行鼎足而立。
11、占了扶风之后,白起又用了两天时间,攻下了武功,杀了县令,这样一来,三县呈鼎足之势,白起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12、宵云,小胖子和陆青峰成鼎足之势,对那两人形成了合围。
13、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它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与解释性报道和客观性报道鼎足而立。
14、你想合并五岳剑派,要与少林、武当鼎足而三,才高志大,也算了不起。
15、目前,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客观性报道鼎足而立,成为西方新闻界的主流报道方式。
16、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17、计算已经和实验与理论鼎足而三,成为一种基本的研究模式.
18、……这一招,先分后合,形鼎足之势,是为刘玄德‘联吴抗曹’之计。
19、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
20、如此与朱家庄形成鼎足之势,互相联络,防止田尔耕耍花招,来个声东击西。
相关词语
- dǐng zhǐ鼎趾
- dǐng yí鼎彝
- dǐng nài鼎鼐
- dǐng fēn鼎分
- dà míng dǐng dǐng大名鼎鼎
- dǐng sù鼎餗
- dǐng zhì鼎跱
- dǐng shí鼎实
- dǐng pēng鼎烹
- dǐng rèn鼎饪
- dǐng zuò鼎祚
- dǐng é鼎娥
- dǐng zhì鼎峙
- dān dǐng丹鼎
- dǐng zú鼎足
- dǐng shí鼎食
- dǐng zhù鼎助
- dǐng qì鼎器
- dǐng lì鼎力
- fù dǐng赴鼎
- chì zú赤足
- zú jì足迹
- guò zú过足
- zú bù足布
- duò zú跺足
- zhī zú cháng zú知足常足
- dǐng zú鼎足
- fēng zú丰足
- bù zú不足
- zú shí足实
- gǔ zú鼓足
- zú gòu足够
- ān zú安足
- zú gāo足高
- jié jié zú zú节节足足
- cè zú侧足
- fēi zú飞足
- dùn zú顿足
- zú bǎn足板
- dǐ zú抵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