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ǎishū

楷书


拼音kǎi shū
注音ㄎㄞˇ ㄕㄨ

繁体楷書
词性名词

楷书

词语解释

楷书[ kǎi shū ]

⒈  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

regular script;

引证解释

⒈  汉 字书体之一种。又称正书、真书、正楷。由隶书演变而成。以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 东汉,通行至今。 唐 以前,楷书亦兼指八分书与隶书。

《法书要录》卷七引 唐 张怀瓘 《书断·八分》:“﹝八分﹞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素屏有楷书,墨色如新乾。”
明 瞿佑 《归田诗话·虞伯生草诏》:“﹝ 虞伯生 ﹞两目由是丧明,不復能楷书。”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今人言楷书,皆知其义为楷法。”

⒉  指楷书吏。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楷书一人録净而已。”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唐 秘书省吏凡六十七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

国语辞典

楷书[ kǎi shū ]

⒈  一种汉字书体。初指笔画平直,端正工整的字体,唐宋以后专指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正体书法。与隶书的主要区别为省略尾部的挑笔。约起源于后汉,至魏完备成体,通行至今。

⒉  以楷隶誊抄文字的官吏。起自晋代。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故事二》:「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楷书一人,录净而已。」

分字解释


※ "楷书"的意思解释、楷书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人,博采众长。

2、隶书上承篆书遗脉,下开楷书之源,更能体现中国书法的变形与夸张。

3、海派楷书大家杨永法,为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倾心尽力。

4、隶书和楷书将禾、千连写讹变,禾形与人形遂皆消失。

5、而上午两个时辰的临帖时间,你也要跟着我练习楷书

6、70年来,张瑞龄专攻楷书,其书法结构严谨,稳健灵动;线条刚中藏柔,古典厚实。

7、李云飞写的是楷书,在初唐年间,王羲之的楷书被模仿的不伦不类,除了欧阳询这位书法大家,但是欧阳询的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8、庞中华楷书一时虚誉书法作品欣赏

9、丁谦楷书棚扒吊栲书法作品欣赏

10、碑中题阳刻楷书“民故恩深显考乡评德寿吕公讳得翠府君之墓”,字形稍大;左右序文阴刻楷书八行,208字,内容简述吕得翠生平,字形稍小。

11、志盖正书“皇元敕授延安路医学教授故武君志盖”16字,墓志以楷书书写,25行、满行25字,共计665字。

12、北京故宫提梁壶署乾隆四字楷书款,观乎其细腻的画工及淡雅的背景,应是乾隆初年的作品。

13、此次展示李啸信笺小字数十帧,书体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均为今年所作。

14、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草、今草、狂草)等五种。

15、丁谦楷书三官手书书法作品欣赏

16、使草书以作楷之笔出之,起讫变化而不失法度;反过来,楷书又以行草之笔出之,自然变得血肉丰满。

17、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

18、同时,楷书和行书也出现并快速发展起来.

19、钟亭西侧石柱上,还刻一副楷书对联,写的是“晨叩惊醒名利客,夜鸣振启聩聋人”。

20、“从行云流水的行草,到平正峭劲的楷书,从这两个极端出发,沿途便是一路美妙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