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àngshū

尚书


拼音shàng shū
注音ㄕㄤˋ ㄕㄨ

繁体尚書

尚书

词语解释

尚书[ shàng shū ]

⒈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Shang Shu;

尚书[ shàng shū ]

⒈  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

⒉  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

兵部尚书。

minist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引证解释

⒈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国语辞典

尚书[ shàng shū ]

⒈  《书经》的别名。参见「书经」条。

⒉  职官名。秦置,隶属少府,掌殿内文书。汉成帝时设尚书员,掌群臣奏章。隋、唐设 尚书省,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清末并六部,改尚书为大臣。

英语same as 書經|书经[Shu1 jing1] Book of History, high official, government minister

德语Gesandte (S)​

法语haut fonctionnaire, ministre du gouvernement

分字解释


※ "尚书"的意思解释、尚书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李廷珙成为刑部尚书后,朝廷诰封白氏为“一品夫人”。

2、以户部尚书袁滋检校兵部尚书、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

3、加之尚书令尹勋被杀,尚书台形同虚设,朝廷政务已经完全由宦官操纵,一时间,诸宦官及阿附者弹冠相庆,而士大夫们莫不丧气。

4、且尚书郎的官职虽然靠近中枢,但级别并不大。

5、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6、兵部尚书罗勇对着吏部尚书史进说到。

7、久之,还为侍中,又摄度支、五兵二曹尚书

8、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

9、在卢尚书的府上住了将近一个月了,夏河一开始时刻戒备,提防卢尚书口中所说的先天敌人,可是敌人久候不至,夏河也渐渐放松了,专心修炼太上灭道经。

10、(《尚书》)“德不称位,能不称官,……不祥莫大焉。

11、《尚书》中记录了许多演说,在说理论证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12、不久又赏赐解缙等人“金绮衣”,待遇与尚书相当,对他们说:为皇帝代言,关系国家机密,而且早晚随侍朕的左右,裨益不在尚书之下(造句 网)。

13、前朝礼部尚书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更是风靡一时。

14、《尚书》中就有“酣歌恒舞,苟于货色”的记载。

15、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中国山东找蓝翔。

16、以太常卿杜黄裳为门下侍郎,左金吾卫大军袁滋为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珣瑜为吏部尚书,高郢刑部尚书,并罢知政事。

17、甲辰,以门下侍郎韩忠彦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礼部尚书李清臣为门下侍郎,翰林学士蒋之奇同知枢密院事。

18、六月乙巳,礼部尚书杨玄感反于黎阳。

19、经义先教《论语》、《孝经》,后教《尚书》、《左传》、《公羊》等课目。

20、从《尚书》可看出我国周代以前德治思想的演变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