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取士


拼音qǔ shì
注音ㄑㄨˇ ㄕˋ

取士

词语解释

取士[ qǔ shì ]

⒈  选取士人,旧时指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

开科取士。

choose scholars as officials;

引证解释

⒈  选取士人。

《孟子·告子下》:“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唐 韩愈 《答吕毉山人书》:“惠书责以不能如 信陵 执轡者,夫 信陵,战国 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
清 朱士琇 《道南讲授序》:“盖自 宋 理宗 后, 文公 之书满天下,迄 明 以 朱 註取士,则流传益盛。”

国语辞典

取士[ qǔ shì ]

⒈  选用人才。

《孟子·告子下》:「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分字解释


※ "取士"的意思解释、取士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唐天子开科取士小说:白话残唐五代史演义。

2、当时,他积极倡导儒学,首次尝试开科取士,创办东阁学士府第,并建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以大量培养人才。

3、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960)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十九人。

4、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大儿你可明白。

5、诗赋取士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选士制度。

6、近代学堂取士仿中国传统学校例而加以变通,具有取士与取官混而为一的特点。

7、据《通典》记载:杨广和父亲杨坚不同,他开科取士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品质而非文才,这在全社会中倡导了一种重品行的良好风气。

8、鉴于幕府眼下人才匮乏,属下恳请都督因陋就简,立即下令开科取士

9、梳理中国古代历朝的用人取士制度及其变化,具有总结经验、以古观今的作用。

10、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

11、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

12、他在这里封侯拜将,更定官制,开科取士,真有那么一股帝王创业开基的气息。

13、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14、战俘处置后,我看我朝应该开科取士,多选贤才,才能国运兴盛。

15、自隋朝开科取士开始,他们就活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16、清代殿试在康熙年间即存在偏重书法、抑文重字的弊端,这与道光以后的情况相似。所谓以书法取士,启于乾、启于嘉、启于道诸说,均不确。

17、于是他们开科取士,承袭了中国考试制度,表示开放政权,中国读书人依然得官做,许你们参加政治,并许做政府里最高的官。

18、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欧阳修

19、在前往佛光禅寺的飞机上,乌姐姐给小桐和韧韧讲了“开科取士”的历史故事。

20、当年八股取士,也能挑选出于谦、张居正这样的旷世奇才,如今的应试教育更是培养出无数的英杰进入社会各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