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oshì

道士


拼音dào shì
注音ㄉㄠˋ ㄕˋ
词性名词


道士

词语解释

道士[ dào shi ]

⒈  指崇奉道教而又从事教务的人。

那道士又执令牌,烧了符檄。——《西游记》

Taoist priest;

⒉  修佛道之士的略称。魏晋时指和尚。

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盂兰盆经疏下》

monk;

引证解释

⒈  有道之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
汉 刘向 《新序·节士》:“介子推 曰:‘ 推 闻君子之道,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
《后汉书·第五伦传》:“﹝ 第五伦 ﹞遂将家属客 河东,变名姓,自称 王伯齐,载盐往来 太原、上党,所过輒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

⒉  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 《汉书·王莽传下》:“卫将军 王涉 素养道士 西门君惠。

君惠 好天文讖记。”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青谿千餘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 鬼谷子。”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君昆弟六人,先君而殁者四人。其一人尝为 郑 之 滎泽 尉,信道士长生不死之説。既去官,絶不营人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潘烂头,不知何许人,为道士于 京江,有异术。”

⒊  道教徒。

《梁书·沉约传》:“﹝ 沉约 ﹞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称禪代之事,不由己出。”
《资治通鉴·梁敬帝绍泰元年》:“齐 主还 鄴,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论难於前,遂敕道士皆剃髮为沙门。”
胡三省 注:“道家虽曰宗 老子,而 西汉 以前未尝以道士自名,至 东汉 始有道士 张道陵、于吉 等,其实与佛教皆起於 东汉 之时。”
俞平伯 《重过西园码头》:“受罪有和尚道士可以超度,想呼奴唤婢则有泥塑的金童玉女。”

⒋  佛教徒;和尚。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恢 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门?’ 潜 曰:‘君自覩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树勋》:“松公 故喜佛法, 树勋 投其意指,公大赏鉴,因命易装为道士。”

国语辞典

道士[ dào shì ]

⒈  信奉道教的人。

⒉  方士、仙人。

《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二》:「青谿千仞余,中有一道士。」
宋·苏轼〈后赤壁赋〉:「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

⒊  泛称有道之士。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

英语Daoist priest

法语prêtre taoïste

分字解释


※ "道士"的意思解释、道士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老道士走后,年轻道士用瓷碗将汤药端进来,留待片刻小心用勺子给吴铭喂药,由始至终小心翼翼一丝不苟。

2、史浩与道士有交往,道家思想还是其“真隐”人生的思想基础。

3、新款“食色”版预告大走轻松诙谐风,小道士何安下偷窥师父师母的床笫之欢,范伟与林志玲肉帛相见让人大出意料,而小道士也开始憧憬自己的爱情何时到来。

4、道士坐功的时候,他偷偷地跑了出来.

5、桃笙儿目光瞪去,小道士便讪笑不敢说话了。

6、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7、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

8、这里原是十方丛林,是云游道士挂单的地方.

9、莲贞毫无所惧,将道士的法器夺过扔在地上。

10、雪衣健步如飞,来到了中年道士身前,而那珠子就在中年道士不远处,乳白色的光芒下,雪衣看清了中年道士满脸的惊愕与不甘心。

11、其属员称通道观学士,来自儒士和还俗的僧人、道士

12、虽然在宋元战争、明末张献忠屠蜀的短暂时期,道士走避,道观毁圮,荒草蔓没,但经过各个时期道士们的努力,又迅速强旺如初。

13、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14、无聊子身为火居道士,家里肯定少不了道士用的物件和神龛之类的东西。

15、还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16、紫霄福地上的黄袍道士们争先恐后,纷纷亮出长剑,向那几十名被俘道士冲去,如蚁附膻一般。

17、光头道士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忙叫人把“大话二”。

18、魔道士马托拉在威尔士封印了一个恶魔。

19、道士们还要造坛,造两块天帝的印把子(图2—2)。

20、所有道士衣冠整洁、身姿挺拔俊朗,宛如天兵神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