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

词语解释
仪礼[ yí lǐ ]
⒈ 礼仪,礼节。
引证解释
⒈ 礼仪,礼节。
引《史记·孝武本纪》:“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禪。封禪用希旷絶,莫知其仪礼。”
《南史·儒林传·沉文阿》:“寻领步兵校尉,兼掌仪礼。”
《隋书·礼仪志一》:“秦氏 以战胜之威,并吞九国,尽收其仪礼,归之 咸阳。”
国语辞典
仪礼[ yí lǐ ]
⒈ 书名。十三经之一。汉儒称为「礼经」,或单称「礼」。汉代已残阙,当时所传有三本:戴德本、戴圣本、刘向别录本。今通行本为郑玄注、贾公彦疏之刘向别录本,十七篇。论述冠、婚、射、丧、饮、祭等礼之仪节。其经文亦有今古文之别,高堂生所传十七篇为今文,鲁恭王得自孔宅者为古文,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今文同,而字多异,十七篇外,则为逸礼。郑玄注参用今古文二本。
引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
分字解释
※ "仪礼"的意思解释、仪礼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 yì lì毅力
- yī lì一例
- yì lì屹立
- yī lì一力
- yǐ lǐ迤逦
- yī lǐ医理
- yì lì轶丽
- yì lì邑厉
- yí lì疑立
- yì lì佚力
- yì lì驿吏
- yì lì邑吏
- yì lì溢利
- yì lǐ诣理
- yì lì疫痢
- yì lǐ邑里
- yí lǐ遗里
- yí lì遗粒
- yì lǐ议理
- yì lǐ议礼
- yì lì仡栗
- yì lì役力
- yì lǐ意理
- yì lì役利
- yì lì屹栗
- yì lì诣力
- yí lì遗沥
- yí lí遗黧
- yì lì驿隶
- yì lì疫疠
- yì lì仡立
- yì lǐ义理
- yí lì贻厉
- yì lì意力
- yì lì义例
- yí lì遗厉
- yí lǐ遗理
- yí lí遗黎
- yí lì遗利
- yí lǐ遗礼
- yí lì遗力
- yǐ lǐ酏醴
- yí lí遗罹
- yǐ lì乙力
- yí lí诒离
- yì lì役隶
- yǐ lì倚俪
- yí lì彝历
- yí lì贻戾
- yí lí诒罹
- yì lǐ易理
- yí lǐ遗鲤
- yǐ lǐ迤里
- yǐ lǐ迆逦
- yī lì依丽
- yì lì逸丽
- yī lǐ一理
- yì lǐ谊理
- yì lǐ逸礼
- yì lì逸利
词语组词
造句
1、本文结合“通过仪礼”的相关理论,引用大量的材料详细论证了门在传统婚礼中的三种文化内涵:祈求幸福平安、祈求生育和门户观念,揭示出与之相关的各个民俗现象背后的深层涵义。
2、他曾倡议将喜丧仪礼移作赈款,有一次还主动把打算送给黄金荣64岁寿仪的50288元移作赈款,并组织发起各种形式的游艺演剧助赈。
3、中国结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4、这种民俗活动是青年人学习本民族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
5、现代的庆生仪礼中,有关于灵魂和送子观念的神秘意味渐渐淡出,表达欢喜之意的现实意味越来越凸显。
6、长期以来,人类对行进仪礼、行进演艺怀着一种莫明的情愫。
7、《仪礼》的内容是属于社会生活史的内容,其文字材料以制度规定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都为研究《仪礼》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8、在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中,各种人生仪礼活动几乎都和萨满教发生一定的关系。
9、七经为《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论语》和《孝经》,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10、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11、人生仪礼是社会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自然人通过“人生仪礼”的过程,实际就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习俗化过程。
12、他曾经倡议将喜丧仪礼移作赈款,把黄金荣64岁寿仪大洋50288元移助赈款,还组织发起各种形式的游艺演剧助赈。
13、这个自然,陛下不必担心!大顺虽是起自草莽,我主也是素重仪礼,我等一定把这个禅让大典办得气势非凡,让后世传为美谈。
14、古代科举分房阅卷,从此之后,再无《仪礼》之房,因此,诵习《仪礼》的学者寥若晨星,《仪礼》屡经翻刻,讹脱衍倒之处在在多有,但由于诵习者少,很少有人问津。
15、堂子立杆大祭神仪堂子立杆大祭,是清代宫廷祭天大典,仪礼十分隆重。
16、郑玄的《仪礼注》和《周礼注》一样,文字精审,要言不烦,博综众家,兼采今古文,受到广泛的欢迎,成为《仪礼》研究的不祧之祖。
17、“义”的观念,起源于一种表示社会等级的仪礼,象征了威严而不可侵犯的等级秩序。
18、此人传扬中土章服仪礼爱惜百姓,倒也不失为一国明君。
19、于是,行进仪礼、行进演艺犹如九曲流觞,回回转转,流淌在东方大地上,也流淌在东方人的心里。
20、王仕让,铁观音始祖,清雍正10年中副贡,乾隆6年举博学鸿儒报罢,延入三礼馆分修《仪礼》,后为湖广黄州府蕲州通判,著有《六经训解》。
相关词语
- diǎn yí典仪
- bù yí不仪
- lái yí来仪
- chǒu yí丑仪
- jīn yí金仪
- guǐ yí轨仪
- líng yí灵仪
- hóng yí鸿仪
- fù yí妇仪
- qín yí秦仪
- chéng yí程仪
- sì yí四仪
- fěi yí匪仪
- yí shì仪式
- guāng yí光仪
- shū yí书仪
- jié yí节仪
- nǐ yí拟仪
- jiù yí旧仪
- shèng yí盛仪
- duì lǐ队礼
- duó lǐ夺礼
- cái lǐ财礼
- xǐ lǐ洗礼
- diǎn lǐ典礼
- dà lǐ大礼
- sòng lǐ送礼
- bèi lǐ备礼
- xiàn lǐ献礼
- zūn lǐ遵礼
- chén lǐ晨礼
- biàn lǐ变礼
- bǎi lǐ百礼
- lǐ bù礼部
- lǐ jì礼记
- dǐng lǐ顶礼
- yīn lǐ禋礼
- miǎn lǐ免礼
- bù lǐ不礼
- dào lǐ道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