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词语解释
礼记[ lǐ jì ]
⒈ 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物制度、典礼、祭祀、教育、音乐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汉书·艺文志》著录131篇,西汉戴德删为85篇,名《大戴礼记》。他的侄子戴圣又删为49篇,名《小戴礼记》,收入“十三经”中。其中《中庸》、《大学》、《礼运》等篇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英Li Ji(Book of Rites);
国语辞典
礼记[ lǐ jì ]
⒈ 书名。汉戴圣所辑,四十九篇。为十三经之一,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元陈澔集说、清孙希旦集解等。
分字解释
※ "礼记"的意思解释、礼记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礼仪文明,擎立诚信;礼尚往来,如醇交情;礼贤下士,惟吾德馨;礼记论著,儒家书经;礼以待人,文质彬彬;礼让谦虚,天道酬勤;礼乐春秋,修身学进!
2、献岁发春,万物复苏,生生不息,天人合一,在《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等典籍中有着记载。
3、明堂必须为辟雍者何?《礼记盛德篇》云:明堂者,明诸侯尊卑也。
4、《礼记》说,孩子到了十岁,除了要学习“幼仪”,就是奉侍长者的礼仪之外,还要学习日常应对的辞令。
5、该书对《礼记》郑玄《注》、孔颖达《疏》作了大量的辩驳,是一部重要的清代《礼记》研究著作。
6、年份:南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朱熹
7、年份:南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8、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mí)粥饮食。”
9、以为土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见《礼记》),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
10、中国的大一统观念要求“天无二日,土(民)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礼记·坊记》)。
11、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了《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阐明了圣贤的精辟言论。
12、《礼记》中,把结婚看作“万伦之始”,是“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13、让我们给《礼记》这本历史古书的文字赋予新的意义:当大家走伟大的道路时,世界所有的人都将是平等的。 ——《礼记·礼运》第一句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4、本文在“三个平面”语法观的理论背景下,对《礼记》的句子与主语进行分析归纳。
15、我朝两位大家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16、大名府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大名县,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写经碑等文物和大名府遗址。
17、《礼记·射义》记“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在今山东曲阜孔庙西侧),盖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至于“御”,可能更优于射。
18、当然,《礼记注》中的不足,如个别地方术语不统一,解释不够详细等也通过“声之误”校反映了出来。
1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民谚
20、《礼记·乐记》是一份集中体现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与礼教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关词语
- dìng lǐ订礼
- cái lǐ财礼
- biàn lǐ变礼
- wú lǐ无礼
- zūn lǐ遵礼
- lǐ fú礼服
- lǐ jié礼节
- cháo lǐ朝礼
- xǐ lǐ洗礼
- fā lǐ发礼
- chǐ lǐ齿礼
- pìn lǐ聘礼
- lǐ bài礼拜
- dǐng lǐ顶礼
- guān lǐ官礼
- bèi lǐ背礼
- dé lǐ德礼
- ēn lǐ恩礼
- duì lǐ队礼
- lǐ jiào礼教
- jì shù记述
- zhuàn jì传记
- qiè jì切记
- jì dié记谍
- lǐ jì礼记
- ān jì谙记
- jì bié记莂
- jì zhàng记帐
- tāi jì胎记
- fén jì坟记
- wàng jì忘记
- dēng jì登记
- dì jì地记
- cè jì侧记
- jì cí记词
- shǐ jì史记
- niàn jì念记
- fù jì附记
- míng jì铭记
- hēi jì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