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ózhì

国志


拼音guó zhì
注音ㄍㄨㄛˊ ㄓˋ

繁体國志

国志

词语解释

国志[ guó zhì ]

⒈  指晋陈寿所撰的《三国志》。

⒉  泛指国史。

引证解释

⒈  指 晋 陈寿 所撰的《三国志》。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余以暇日,常览《国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
吕延济 注:“《志》谓《三国志》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宋文帝 以《国志》载事伤於简略,乃命中书郎 裴松之 兼採众书,补注其闕。由是世言《三国志》者,以 裴 注为本焉。”

⒉  泛指国史。按,此指 清 末 黄遵宪 所撰《日本国志》。

康有为 《<日本杂事诗>序》:“﹝ 黄遵宪 ﹞讲其沿革、政教、学俗、以成其国志。”

分字解释


※ "国志"的意思解释、国志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比喻器量狭小的人。亦用以自谦才识疏浅。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六回:『囊瓦乃斗筲之辈,贪功侥幸。』亦作『斗筲之人』。

2、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今古奇观》,朱子的《朱文公文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等。

3、“蒋、日、我,三国志”的最初说法是来自***选集1967年版,在洛川会议的讲话。

4、带个三国志系统穿越三国,一将功成万骨枯,全属性提升!作者:天侑明。

5、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

6、说也奇怪,《三国志》的绝大多数传记中,都会顺道记录一下传主的继嗣情况,有几个儿子,是不是做过官啥的,偏偏是仪就没有。

7、从事《三国志》的整理研究,通假字是绕不过的路障。

8、本文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三国志》代词宾语的词序进行了考察。

9、有关水土不服,在《三国志·吴·周瑜传》里就有说到“驱中国之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10、黎叔儿侃侃而谈,喧宾夺主,张航、周文龙、李国志几个倒成了路人甲,就在那抽着烟听着,跟小学生似的。

11、做事所付出的功夫太多,而得到的成果太少。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亦作『得不酬失』、『得不偿失』。

12、然后考论《三国志》裴注所引别传的作者,可确定者有九人。

13、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现存最早、最值得重视的一种明代《三国演义》版本。

14、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的侄子曹休,被曹操赞为“吾家千里驹也”,历武、文、明帝三朝,备受重用。

15、《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16、树百年报国志,做世纪栋梁才。

17、本文考论了清周煌所撰《琉球国志略》的成书情况及其版本,简括了其内容,论述了《琉球国志略》的文献价值。

18、崔文印此后潜心于金史研究,撰有《大金国志校证》《靖康稗史笺证》。

19、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间(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

20、据文献记载,曹休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被曹操称为“吾家千里驹也”,《三国志》中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