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úshī

塾师


拼音shú shī
注音ㄕㄨˊ ㄕ

繁体塾師

塾师

词语解释

塾师[ shú shī ]

⒈  私塾的教师。

a teacher in a private school;

引证解释

⒈  旧时私塾的教师。

《红楼梦》第十八回:“前日 贾政 闻塾师赞他尽有才情,故於游园时聊一试之。”
清 龚自珍 《跋某帖后》:“回忆幼时晴牕弄墨一种光景,何不乞之塾师,早早学此?”
鲁迅 《花边文学·点句的难》:“前 清 时代,一个塾师能够不查他的秘本,空手点完了《四书》,在乡下就要算一位大学者,这似乎有些可笑,但是很有道理的。”
沙汀 《涓埃集·闯关》:“他开始注意倾听 余明 有系统的报告;但是他的心情,却象一个监视学生背诵的塾师。”

国语辞典

塾师[ shú shī ]

⒈  旧日私塾中的教师。

《程乙本红楼梦·第九回》:「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师。」

分字解释


※ "塾师"的意思解释、塾师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饱受其义祖父与塾师熏陶而景仰屈原,因之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2、不过,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已远远超出了“私塾”及其对“塾师”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而呈现出了一种“供大于求”的相对失衡的社会局面。

3、大量塾师提高了素质,壮大了教师队伍;

4、社会赌博之风、塾师家庭的出身、为师任教的人生经历、以及自身家庭教育问题,为李绿园创作《歧路灯》奠定基础。

5、是咱们雇的帮手,好比人家请你爹做塾师一样。

6、塾师阶层也逐渐消退,由学堂教员代之,从而开始了近代中国教育职业群体的转换。

7、塾师与主人通过饮酒作乐而增加情谊,通过相互的经济帮助而加深情感。

8、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领导,来自塾师的抵抗以及私塾根深蒂固的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制约,这场改良运动显得雷声大、雨点小而收效甚微。

9、知识女性以母兼师的身份出现,对子女进行教导,她们中的一些人还成为专业的闺塾师,突破了传统社会中男性对塾师行业的垄断。

10、自幼家贫失学,附近何塾师见怜,免费收为学生.

11、鲁迅先生文中所举塾师高诵骈文:“铁如意指挥若定,一座皆惊;

12、其情形与当时社会上设家塾聘请塾师的情况完全相同。

13、受塾师影响,开始摹写兰竹与山水。

14、王塾师没好气的说:“我管教女儿,与你何干?你在这里作甚?难不成想坏了我家女儿贞节么?”。

15、然而,让他深感意外的是,这位一向不苟言笑的族学塾师竟是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了一个难得的笑容。

16、哥,要是你能找到个塾师的职位贴补家用,那也很好。

17、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师

18、县衙公差李氏小二名佑者四月初六作于家宴,族学塾师宋某不胜惶恐代笔。

19、这个塾师从书本上抄了一篇,就把祭文给了富人。

20、担任山村私塾塾师的这几年里,苏醒并不曾收过学生家里半分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