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笔


拼音qū bǐ
注音ㄑㄨ ㄅ一ˇ

繁体曲筆

曲笔

词语解释

曲笔[ qū bǐ ]

⒈  古指史官因顾忌而不据实记载。

南史不曲笔以求存。——《后汉书·臧洪书》

a distortion of the facts(by an official historian);

⒉  写文章时为了生动而不直接描写。

deliberate diGREssion in writing;

引证解释

⒈  史官由于某种原因,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事情真相,谓之曲笔。

《后汉书·臧洪传》:“昔 晏婴 不降志於白刃, 南史 不曲笔以求存,故身传图象,名垂后世。”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将作者曲笔阿时,独成 光武 之美;諛言媚主,用雪 伯升 之怨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启祯野乘》:“《鮚埼亭集外编》记 方翼明 事云,秽诬不堪,为 王燮 曲笔增饰。”
柳亚子 《论诗六绝句》之一:“少闻曲笔《湘军志》,老负虚名 太史公。”

⒉  指徇情枉法定案。 《魏书·游肇传》:“肇 之为廷尉也, 世宗 尝私敕 肇,有所降恕。

肇 执而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足令臣曲笔也!’其执意如此。”

⒊  指写作中委婉表达的手法。

鲁迅 《<呐喊>自序》:“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
巴金 《<巴金选集>后记》:“我为了向图书杂志审查老爷们表示让步,常常在作品里用曲笔转弯抹角地说话,免得作品无法跟读者见面,或者连累发表我文章的刊物。”

国语辞典

曲笔[ qū bǐ ]

⒈  因阿谀或有所畏惧而不能据事实直书。

《后汉书·卷五十八·臧洪传》:「南史不曲笔以求存,故身传图象,名垂后世。」

直笔 直书

⒉  故意曲解法律条文而下判决。

《北史·卷三十四·游雅传》:「宣武尝敕肇有所降恕,执而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

分字解释


※ "曲笔"的意思解释、曲笔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考证史家曲笔与错误之处,才能再现孝孺殉难的真相。

2、史家多以曲笔记述方孝孺的“十族”殉难事件,史料中也存在着以讹传讹的现象。

3、他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曲笔手法.

4、曲笔为文,鞭挞丑恶,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矛盾,目的是匡正民俗,复淳世风。

5、史官由于某种原因,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事情真相,谓之曲笔

6、徇情面,行报复,深文曲笔,以逞其私图,与夫唯诺成风,嗫嚅不出,知而不言,隐而不发,皆为旷职。

7、在史学史上,直书与曲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史学现象,【造 句网】都与孔子有关。

8、曲笔值认真听着、看着,时而哭、时而笑,马家的故事也有他的一份喜怒哀愁。

9、在史学史上,直书与曲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史学现象,都与孔子有关。

10、这与古典小说家善用曲笔,着意编排曲折离奇的情节不无关系。

11、直书与曲笔相辅相成,形成《史记》艺术中的一体两翼的紧密关系。

12、如此振聋发聩又痛彻心肺的都市记忆与体验,花骨朵们似乎都将之一一隐伏在了杜拉斯式的曲笔里,也离散在了飘忽的网络情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