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

词语解释
法曲[ fǎ qǔ ]
⒈ 一种古代乐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因其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并逐渐成为隋朝的法曲。其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
引证解释
⒈ 一种古代乐曲。 东晋 南北朝 称作法乐。因其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 汉族 的清商乐结合,并逐渐成为 隋 朝的法曲。其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至 唐 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参见《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引唐 白居易 《江南遇天宝乐叟》诗:“能弹琵琶和法曲,多在 华清 随至尊。”
清 洪昇 《长生殿·闻乐》:“好凭一枕游仙梦,暗授千秋法曲音。”
吴梅 《读吴梅村<秣陵春>乐府》诗:“法曲凄凉谁按拍,不堪流涕説兴衰。”
国语辞典
法曲[ fǎ qǔ ]
⒈ 佛教或道教法会时所奏的乐曲。最早见于东晋的《法显传》。原为西域各族民乐,传入中国与清商乐结合,形成隋代的法曲。
引《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十二》:「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
⒉ 唐玄宗设梨园法部,所奏乐曲,称为「法曲」。
引清·汪兆镛〈忆旧游·隐林梢半角〉词:「留连,感古今,问法曲南薰,遗响谁传?」
分字解释
※ "法曲"的意思解释、法曲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法曲中的重要作品,但它在音乐舞蹈方面只留下了很少的史料。
2、在明山县暗访时,他发现这里已成为官匪相通、官昏法曲、官报私仇、官官相护、民不堪命、民不聊生、民生凋敝、民怨沸腾的混浊社会。
相关词语
- fǎ ér法儿
- fǎ yǎn法眼
- kàn fǎ看法
- fǎ shì法式
- fǎ shēn shuō fǎ法身说法
- fǎ yǔ法语
- fǎ wú dìng fǎ法无定法
- fǎ shì法事
- zhōu fǎ周法
- è fǎ恶法
- fǎ wáng法王
- fú fǎ伏法
- fǎ lìng法令
- fǎ tiè法帖
- bù fǎ不法
- fǎ rén法人
- fǎ láng法郎
- qín fǎ秦法
- fǎ zhì法治
- fǎ shī法师
- chā qǔ插曲
- gōu qū勾曲
- pǔ qǔ谱曲
- dān qǔ丹曲
- qū niè曲糵
- wāi qū歪曲
- qū xiàn曲线
- cǎi qǔ踩曲
- fāng qū坊曲
- cán qǔ蚕曲
- fāng qū方曲
- qū méi曲霉
- qū qū wān wān曲曲湾湾
- fán qǔ繁曲
- hé qū河曲
- chéng qǔ城曲
- qǔ yì曲艺
- ruǎn qǔ阮曲
- qǔ gāo曲高
- chén qǔ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