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儒

词语解释
宿儒[ sù rú ]
⒈ 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
例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鲁迅《朝花夕拾》
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常为先进,名誉出方进下。——《汉书·翟方进传》
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旧唐书·郑覃传》
英an experienced scholar;
引证解释
⒈ 修养有素的儒士。
引《汉书·翟方进传》:“是时宿儒有 清河 胡常,与 方进 同经。”
唐 韩愈 《施先生墓铭》:“故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弔。”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
国语辞典
宿儒[ sù rú ]
⒈ 老成博学之士。也作「夙儒」。
引《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见诸侍中并皆年少,无一宿儒大人可顾问者,诚可叹息。」
英语experienced scholar, old expert in the field
分字解释
※ "宿儒"的意思解释、宿儒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此时韩会心中唯恐湘子或过骄妄,以为多少老师宿儒,尚且被我难倒,何况这样一位年轻的人。
2、陆德明、鲁世达、刘焯、刘炫这几个老师宿儒是后来才知道的这事,所以不太了解内幕。
3、陆德明、鲁世达、刘焯、刘炫这几个老师宿儒是后来才知道的这事,所以不太了解内幕。
4、前往上海市民办当代中学的出租车上,孝在去往深圳市福田区益田中学的面包车上,起滔哥哥给钟霖和汝艺讲了“老师宿儒”的故事。
5、前此老师宿儒,终日咿唔案下,专摹唐、宋诸大家文调,每下笔,摭拾古文一二语,即自命为韩、柳,为苏、王,而于文字之有何关系,绝非所问,是谓之优孟学也可。
6、书与文自古书家尽宿儒,雕虫只作秉文余。
7、经过苦修通过各国的测试后,可以在长衫外镶上白边,称为宿儒。
8、在这时期内,他专心一意地读书、写作、讲学,他的思想日趋成熟,学问不断增长,著作大获丰收,成为江南地区文人学士的老师宿儒,号称“北面人宗”。
9、系出世家,聪颖绝代,十余龄即通群经大略,学为声律对偶之文,辄有惊人奇句,老师宿儒,无不愤愤称道。
10、后世老师宿儒犹或弗习律历,而律历之家未必知道,各师其师,岐而二之。
11、曜立太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
12、初年以旧学辅导之功,召用宿儒,引拔善类,一时守文继体之政,烨然可观。
13、老师宿儒或忧之,劬劬焉欲持宋元之余论,以遏其流。
14、所以孔嗣悊正在京城,加上今年有意征召天下宿儒集中于京城,由门下省主持,仿当年汉宣帝石渠议经、汉章帝白虎论礼之故事,下令在洛阳举行大规模的儒学讨论大会。
15、李老先生是位宿儒,大家都很敬仰他.
16、同被邀请的还有北海城中的一些宿儒以及一些年轻后学。
17、举止得体,乍看一下,倒不象大财主,而是一饱学宿儒。
18、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的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
19、偏鲁叔陵与他辩难,却是独出己见,持论明通,转使贾黄两宿儒无词可驳,也不免应对支吾。
相关词语
- chū sù出宿
- sù zhuàn宿篆
- tóu sù投宿
- míng sù名宿
- lóu xiù娄宿
- chén xiù辰宿
- suǒ sù锁宿
- sù sù宿宿
- jiān sù奸宿
- guī sù归宿
- huǒ sù火宿
- qǐn sù寝宿
- mián sù眠宿
- dòu sù逗宿
- cháng sù长宿
- hé sù河宿
- jiǎ sù假宿
- shí sù食宿
- bǎi sù百宿
- sù chóu宿讐
- rú diǎn儒典
- rú jiā儒家
- rú shuò儒硕
- rú fēng儒风
- rú cáng儒藏
- rú shǐ儒史
- rú liú儒流
- rú shēn儒绅
- rú yǎ儒雅
- rú dié儒牒
- rú zhě儒者
- míng rú名儒
- rú shēng儒生
- rú rú儒儒
- rú dǎng儒党
- rú guǎn儒馆
- jiàn rú贱儒
- pì rú僻儒
- rú hù儒户
- rú ér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