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削

词语解释
笔削[ bǐ xuē ]
⒈ 敬称。请人修改文章。
例留情笔削,敦悦‘丘、坟’。——《晋书·皇甫谧传》
英improve; raise a literary composition to a better quality;
引证解释
⒈ 指著述。笔,书写记录;削,删改时用刀削刮简牍。
引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序》:“夕望汤池,观仰月之势,朝瞻美气,眺非烟之色,替於笔削。”
宋 李纲 《雷阳与吴元中书》:“平时观书,偶有所得,随亦忘矣。唯笔削之,则説而不通必思,思而不得必考,沉思博考,心醉神开,然后得之。”
黄侃 《<新方言>后序》:“侃 也愚昧……不贤识小,所以参左笔削。”
⒉ 后因以“笔削”谓历史著作。
引《史记·孔子世家》:“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 之徒不能赞一辞。”
《晋书·徐广等传论》:“习氏、徐氏 俱云笔削,彰善癉恶,以为惩劝。”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於是以此三科,参诸五志,则史氏所载,庶几无闕,求诸笔削,何莫由斯?”
宋 王禹偁 《送牛冕序》:“游馆殿,专笔削,褒善贬恶,有 班 马 之辞焉。”
⒊ 特指《春秋》。
引隋 无名氏 《李元暨妻邓氏墓志》:“素王 笔削, 黄石 兵书,莫不悬穷显晦,暗鉴胜负。”
宋 顾文荐 《负暄杂录》:“韩文公 作《伯夷颂》,无一语及 武王,末后方云:‘虽然,微二子则乱臣贼子接跡於后世矣。’其罪 武王 如刀锯斧鉞之加,凛然可畏,而略不露锋芒,真得笔削之体者也。”
⒋ 谓对作品删改订正。
引宋 欧阳修 《免进五代史状》:“至於笔削旧史,褒贬前世,著为成法,臣岂敢当。”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吾后见 鲁公 与 文正公 二父相与谈往事,则每云诗书盖多出 元泽 暨诸门弟子手,至若《周礼新义》实丞相亲为之笔削。”
明 尹直 《蹇斋琐缀录》:“国朝状元对策,皆经阁老笔削。”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香港兴中会宣言附言》:“右为《香港兴中会宣言》,其措词与《檀香山兴中会宣言》相同,仅有字句之笔削而已。”
国语辞典
笔削[ bǐ xuè ]
⒈ 笔,记载。削,删除。古代用竹简记载文字,有所更改就用书刀刮削,所以称为「笔削」。语本后用作请人修改诗文的敬称。唐·韩愈〈读荀〉:「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
引《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蓄笔削之刑,怀轻重之意。」
分字解释
※ "笔削"的意思解释、笔削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渐暗的舞台上只剩下横笛的余音,但见房子的上空,笔削的公寓高楼耸峙得更险峻。
2、常修律令,笔削不停,并以彩画五级木坛,自随以事道。
3、孔子感诸侯力征,王道衰乱,笔削《春秋》,寓夫子意,存圣王道,为儒者祖。
4、只是炼气的步骤化繁为简,这也是孔夫子笔削春秋之意了。
5、史载卫青之下尚有同母弟卫步卫广,不知何人所出,这俩小子与本书无涉,笔者便学当年老夫子笔削春秋,略过不提。
6、渐暗的舞台上只剩下横笛的余韵,但见房子的上空,笔削的公寓高楼显得更险郗。
7、魏徵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赐彩绢五百段,加通直散骑常侍。
8、国际特赦组织抱怨说,维基解密中有关阿富汗的文件应该“笔削”,否则可能危及那些为联军工作的阿富汗人。
9、景阳城自东十几里处,有一座巍峨的大山古泽,远远静望,整座山腰两侧凹兀出两处笔削的孤峰,悬崖之上一株株苍松翠柏宛如拔地倚天,傲然屹立。
10、那孤峰险峻之至,下临万丈深潭,悬如笔削。
相关词语
- bǐ náng笔囊
- zhuó bǐ着笔
- rú bǐ茹笔
- bǐ rén笔人
- bǐ lì笔吏
- ěr bǐ珥笔
- bǐ míng笔名
- bù bǐ布笔
- bǐ lú笔芦
- bǐ shé笔舌
- bǐ jì笔记
- bǐ tǐng笔挺
- tí bǐ提笔
- wén bǐ文笔
- bǐ qù笔趣
- bǐ shì笔试
- bǐ jù笔距
- gāng bǐ钢笔
- bǐ huò笔祸
- bǐ lù笔録
- bié xuē别削
- biǎn xuē贬削
- jié xuē截削
- páo xuē刨削
- fén xuē焚削
- gǎi xuē改削
- xiāo píng削平
- xiāo qiē削切
- bēi xuē卑削
- xuē zhèng削正
- pī xuē披削
- huǐ xuē毁削
- chuò xuē绰削
- shòu xuē瘦削
- jīn xuē斤削
- fēn xuē分削
- jīng xuē京削
- chē xiāo车削
- cái xuē裁削
- tì xuē剃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