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ǎ

科甲


拼音kē jiǎ
注音ㄎㄜ ㄐ一ㄚˇ

科甲

词语解释

科甲[ kē jiǎ ]

⒈  科举。因汉唐时举士考试分甲、乙等科。也指科举出身的人。

imperial examinations;

引证解释

⒈  汉 唐 取士设甲乙丙等科,后因通称科举为“科甲”。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五:“忠宪 既薨, 仲文、子华、玉汝 相继再中科甲。”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平日春闈较才艺,策名屡获科甲。”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戴监生》:“即如馆中 戴监生,本非科甲中人,尚瞶瞶忧思,自如戕贼。”

⒉  指科甲出身。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曹冠 ﹞ 婺 之 东阳 人,登甲科。为 秦 闲客,不一岁躐进奉常簿、中书检正。

秦 既薨,追其科甲,復回上舍,后再登第,难於入差遣。”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明宰相必用翰林而不尽然》:“永乐 时 杨士奇 以儒士由举府审理, 天顺 时 李贤 由吏部主事, 正德 时 杨一清 以荐辟起家,并非科甲。”

国语辞典

科甲[ kē jiǎ ]

⒈  汉唐取士,有甲乙等科,后世因称科举为「科甲」。而明清时亦称进士、举人出身为「科甲」。

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几年窗下学班马,吾岂匏瓜,指望待一举登科甲。」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不是科甲的人,不得当权。」

英语imperial examinations

分字解释


※ "科甲"的意思解释、科甲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明清两代,崔家共有5位进士、两位翰林,13人先后任知府、同知、通判等职,可谓诗礼人家,科甲鼎盛,累官进爵。

2、泰西日报尝谓我朝内外臣工泥古不通今,所学非所用,偏重科甲,上下相蒙,植党营私,卖官鬻爵,不能量材器使,有一人而兼数任者。

3、刘墉虽然有刘统勋的关系,但也是正规的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

4、记者日前在科甲口岸附近的一个货场见到庞龙标时,他正和妻子整理收购来的九层风、三叶青、黄药子等药材。

5、兴旺发达;金局土砂、富贵无涯;土局火砂、田畴广大;水局金砂、俊秀科甲;木局水砂、高官显达;此砂局之谓也。

6、两科甲上!两个甲等!天佑我武宁,圣人垂怜我大唐啊!

7、而且丁立在科甲洞里面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他用护身符,居然挡住了矿石的辐射。

8、宋明时期,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

9、顾姓从三国顾雍以来,就在吴地扎根繁殖,一千多年来一直是江东的著姓望族,明代的江东顾姓更是科甲鼎盛,仕宦满门。

10、N87448毒株1986年分离自云南傣族52岁女发热病人的血液标本,曾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为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

11、千百年来,杨氏后人秉承崇文重教、清正廉洁、卫国保疆家风,历朝人才辈出、科甲联翩,将相齐辉。

12、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文风日炽,书风盈巷,历史上有过科甲相望、簪缨世族的盛况,当代也是英才辈出。

13、下官以为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

14、唐代的读书人都很重视科甲取仕.

15、笃志承先怿同心翼后贤见龙徵瑞兆科甲必集联。

16、班辈姓名科甲科举时间任职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