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士族


拼音shì zú
注音ㄕˋ ㄗㄨˊ

士族

词语解释

士族[ shì zú ]

⒈  又称“世族”。东汉后期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的大姓豪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士族势力在南北朝时最盛,至唐末消亡。

引证解释

⒈  世族。 东汉 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士族制度于 南北朝 时最盛,至 唐 末渐趋消亡。

《晋书·许迈传》:“许迈 字 叔玄,一名 映,丹阳 句容 人也。家世士族,而 迈 少恬静,不慕仕进。”
《北史·裴让之传》:“杨愔 每称叹曰:‘ 河东 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
《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晋王 下教置百官,於四镇判官中选前朝士族,欲以为相。”

⒉  泛指读书人,士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近在 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朱滔 括兵,不择士族,悉令赴军。自閲於毬场,有士子容止可观,进趋淹雅。 滔 召问之曰:‘所业者何?’曰:‘学为诗。’问:‘有妻否?’曰:‘有。’即令作寄内诗,援笔立成。”

国语辞典

士族[ shì zú ]

⒈  南北朝重门阀,缙绅之家,自成一特殊阶级,以别于庶民,称为「士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皆享有特权。

《晋书·卷八〇·王羲之传》:「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北史·卷三八·裴佗传》:「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

英语land-owning class, esp. during Wei, Jin and North-South dynasties 魏晉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分字解释


※ "士族"的意思解释、士族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四明士族的交游与聚会,是以个人或家族关系网络开展,进而提升四明地区整体文化及公共建设的水准。

2、女模特是出身于没落士族家庭,后沦入花柳界、与画家两度结缡的金子种子。

3、哈哈,文和尚欲欺我乎?黄巾之祸,实已断我大汉根基,各地士族、州牧、郡守皆拥兵自重,成尾大不掉之势。

4、在关陇贵族集团取得对寒族官僚势力第一回合的胜利之后,需要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

5、这种情形无论是在官吏士族,还是布衣黔首们看来,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现象。

6、本书架空历史,非争霸;内含士族争斗,朝堂内外;混以轻武侠,情感元素;——前世他病重而亡,怎料却穿越至古代大唐,成了最讨厌的膏梁子弟。

7、袁绍胜,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胜,新政权和新秩序就将由寒族和法家来建立了。

8、六朝时期,士族大家随着政权更替而沉浮不定。颜氏家族独树一帜,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人才辈出,冠冕不绝。

9、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

10、而这时,又恰逢兖州士族,天下名士边让出口成脏的侮蔑曹操,曹操一气之下,下令将边让抓起来。

11、李无锋出生于大陆东部的唐河帝国首都中州一个没落士族家庭。

12、故士族一旦获得公认,就成为社会仰慕的对象,成为相对独立于统治意识形态的文化标准,不许清流所不容的寒人浊官商人巨贾所玷污,抵御政治入侵以至于唐朝,维系文化法脉,不绝如缕。

13、除了士族分为了文府与武家外,还分为了上、中、下九品三等,又被称为上三家、中三家和三下家。

14、谁让我们糜家是商人出身,虽然僮客万人,货殖巨亿,但在这些士族眼里,我们不过是利字当先的奸猾商人。

15、西晋末年社会大崩溃引发了信仰危机,士族社会的精神“彼岸”随之倒塌,传统的价值系统失去了最后依托。

16、士族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占有土地及奴客的多少;

17、这种互动关系形成的原因便是庶族皇室对士族文化的认同和重视,从而导致了南朝社会普遍的爱文风气。

18、汉人不屑于这种鸡零狗碎的手段,或者说士族文化阶层也不认为这种文字里夹杂讽刺有什么作用,汉武以前的皇帝几乎不乱杀大臣,手下爱说什么都可以。

19、因此也不能说中古士族社会是一个阶层流动停滞的时代,只是由于郡望不变,表面上的恒定不变掩饰了其内部所发生的可观的甚至是持续的变化。

20、那些士族和官员在城内都有不少家产,见谭总兵愿领兵抗敌,自是纷纷拥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