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ū

刻书


拼音kè shū
注音ㄎㄜˋ ㄕㄨ

繁体刻書

刻书

词语解释

刻书[ kè shū ]

⒈  刻版印书。

引证解释

⒈  刻版印书。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隋 开皇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

王阮亭 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 隋 已有雕刻,何以 唐 时尚未盛行,直至 五代 时始有之?当是 隋 唐 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
周祖谟 《<鉅宋广韵>前言》:“南宋 闽 中刻书事业极盛。”

国语辞典

刻书[ kè shū ]

⒈  刊行书籍。中国刻书,始于隋,行于唐,扩于五代,精于宋。

分字解释


※ "刻书"的意思解释、刻书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造 句网】是后代刻书的典范。

2、其版式行款字体,如十行十八字,近欧体,也都是陈起刻书的典型风格。

3、凡此书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株连极广。

4、总之,本文为清代书坊刻书史的研究提供了实例,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5、明代讲史小说文体的兴盛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论述的是建阳刻书对明代讲史小说文体兴盛所起的作用。

6、他一生贫寒,而购书、刻书、藏书热情不减。

7、首先对其家世、交游作了总体介绍,然后列举了他的著述和在辑佚、刻书、藏书方面的成就。

8、论文从背景、数量、质量和特征四个方面阐述了明代藩府刻书的状况。

9、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典范。

10、陆游多藏书、刻书,精于校勘、考证,所作藏书题跋极有文献价值,著述宏富。

11、古代刻书多用枣木、梨木雕版,凡书籍出版,均云‘付之梨枣’……

12、福建刻书业历来倍受关注,特别是书坊刻书.

13、汴梁国子监刻书在宋代乃至整个刻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4、汴梁刻书; 贡献;

15、据不完全统计,广雅书局在此期间共刻书两百一十五种,其中包括《钦定全唐文》一千卷、翻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四十八种等巨著,其规模极为宏大。

16、1663年凡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

17、•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典范。

18、汴梁国子监刻书大多是在汴梁雕版并印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