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áo chuán
注音ㄘㄠˊ ㄔㄨㄢˊ
⒈ 用于漕运的船只。
⒈ 用于漕运的船只。
引《新唐书·张万福传》:“万福 因驰至 涡口,驻马于岸,悉发漕船相衘进,贼兵倚岸熟视不敢动。”
清 方苞 《送左未生南归序》:“未生 自 燕 南附漕船东下,至 淮阴,始知《南山集》祸作。”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北宋 建都 东京,依靠东南漕运,漕船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
1、明、清漕船改沿东护城河至朝阳门附近.
2、陆续用马、车、力夫挑运来的稻谷很快装满最后的六艘漕船,其他还有三万余石没装上船的粮食,则向码头边的商铺租来他们空空的库房暂时存放。
3、‘漕船卫官需索旗丁日益增多,沿途委员及漕运衙门、仓场花户皆有费,欲减旗丁帮费,宜探本穷源。
4、巨型山东龙化石骨架、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开颅术头盖骨、卜甲、举方鼎,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天风海涛琴、明代漕船、九旒冕、亚丑钺。
5、元大都定都北京之后,妈祖随着“南粮北调”和“南货北运”的漕船,乘风破浪来到了海河之滨。
6、漕船回空带私为历来之痼弊,并有随帮风客除本分利、坐占淮扬数十万纲额,勾引枭匪,肆行无忌。
7、每年稻米成熟,州县衙门便开始开仓怔粮,粮户缴纳完毕,漕船开到,验收装船,名为“受兑”。
8、张越眼见得赤着大膊,身挂几片软甲的驻守军士拦停了漕船,护着一个小吏上来丈量船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