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笔

词语解释
史笔[ shǐ bǐ ]
⒈ 历史记载的代称。指史册。
⒉ 指修史之笔。
⒊ 指执史笔之人,史官。
⒋ 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
引证解释
⒈ 历史记载的代称。指史册。
引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 蜀 境,首悬 吴 闕,犹生之年也。”
宋 王禹偁 《郑善果非正人论》:“史臣谓 郑善果 幼事贤母,长为正人。予以 善果 行事验之,见史笔之失。”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古史笔多缘饰》:“古今所谓忠臣孝子,皆未足深信,乃史笔之缘饰,欲为后代美谈耳。”
⒉ 指修史之笔。
引《晋书·文苑传·曹毗》:“既登 东观 染史笔,又据太学理儒功。”
明 宋濂 《吴公行状》:“他时执史笔者,尚有考於斯焉。”
⒊ 指执史笔之人,史官。
引唐 韩愈 《石君墓志铭》:“故相国 郑公 餘庆,留守 东都,上言 洪 可付史笔。”
⒋ 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
引唐 岑参 《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諫书人莫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余谓 刘 有史学,无史笔。”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史笔和文学之笔,应该分别开。”
国语辞典
史笔[ shǐ bǐ ]
⒈ 史官直言记载历史的笔法。
引唐·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
⒉ 引申指历史。
引《文选·曹植·求自试表》:「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
《三国演义·第九回》:「将军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载之史笔,遗臭万年。」
⒊ 书写历史所用的笔。
引晋·曹毗〈对儒〉:「既登东观,染史笔,又据太学,理儒功。」
分字解释
※ "史笔"的意思解释、史笔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对音译法在唐、宋史籍的淡出,不仅意味着史笔对日本相关译名认识的有所修正,而且也表明某种文化观念的悄然改变。
2、历史是记载兴亡得失的,万世千秋之后,当时的一切早已消散在人们的记忆中,只有那昭昭史笔仍忠实地告诉人们曾经发生的事情。
3、“岳珂本着强烈的孝子慈孙之心,对祖父的事迹不免有虚美的成分,其史笔也有不少错讹与疏漏。
4、真正的史笔,不是史官手中的毛笔,而是人心。当年明月
5、历史是记载兴亡得失的,万世千秋之后,当时的一切早已消散在人们的记忆中,只有那昭昭史笔仍忠实地告诉人们曾经发生的事情。
6、孔融居北海,豪气贯长虹: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史笔褒忠直,存官纪太中后世对孔融的评价。
7、唐传奇与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在“史才”、“史笔”、“史蕴”等方面。
8、将军若扶汉室,乃忠臣也,青史传名,流芳百世;将军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载之史笔,遗臭万年。
9、每一桩值得史笔书写的事件里,大都只留下英雄的名字,那些有如过江之鲫的无名之辈,则会被时光的洪流抛上岸头,在烈日下晒作褪色的残影。帕帕安
10、巴渝文化专家李永明介绍,按照司马迁的眼光,值得载诸史笔、名传千古的杰出企业家,不过寥寥七人: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乌氏倮、巴寡妇清。
相关词语
- tōng shǐ通史
- jiǔ shǐ酒史
- mén shǐ门史
- chūn shǐ春史
- bà shǐ霸史
- jìn shǐ近史
- shǐ shì史氏
- shū shǐ书史
- huà shǐ画史
- shǐ shì史事
- chǒu shǐ丑史
- shǐ liào史料
- bìng shǐ病史
- dài shǐ代史
- wài shǐ外史
- lián shǐ连史
- dān shǐ丹史
- bān shǐ班史
- jìng shǐ镜史
- pān shǐ潘史
- bǐ rùn笔润
- máo bǐ毛笔
- zhèng bǐ正笔
- zhuó bǐ卓笔
- bǐ qū笔区
- bǐ jiàn笔箭
- bǐ lù笔録
- qiān bǐ铅笔
- bǐ mó笔摩
- bǐ tǐng笔挺
- bǐ náng笔囊
- bǐ qíng笔情
- bǐ huì笔会
- zhí bǐ bǐ直笔笔
- bǐ qiān笔铅
- biǎo bǐ表笔
- bǐ niè笔孽
- è bǐ垩笔
- bǐ lù笔录
- bǐ huò笔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