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ǒu zhōng cí huáng
注音ㄎㄡˇ ㄓㄨㄥ ㄘˊ ㄏㄨㄤˊ
成语解释
口中雌黄
繁体口中雌黃
词性成语
⒈ 谓随口更改言论不当处,如用雌黄蘸笔,涂改错字。
⒈ 谓随口更改言论不当处,如用雌黄蘸笔,涂改错字。参见“信口雌黄”。
引《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 李善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王衍 字 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⒈ 雌黄,古代用来涂盖写错的字。口中雌黄为称赞王衍能随口更正说错的话。见也作「信口雌黄」。
引《晋书·卷四三·王戎传》。后比喻不顾事实真相,随口批评。《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口中雌黄,言事而多改移。」
1、公元306年,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晋怀帝,自己与清谈派首领“口中雌黄”的王衍把持朝政,结果政权被北方匈奴刘渊推翻。20多年后东晋明帝派桓温率军收复洛阳,桓温不胜感慨王衍等人使神州陆沉,繁华的洛阳变成一片废墟。
2、西晋时期,太尉王衍喜欢谈论老庄,他所论的义理随时更改,被人称为口中雌黄。他找到当时对老庄深有研究的郭象来探讨。郭象对老庄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让王衍无法插嘴。王衍对他十分佩服说他谈老庄思想如同悬河泻水一样永不枯竭。
3、据说此人终日挥麈谈玄,义理随时变异,号曰“口中雌黄”,朝野翕服。
4、你说话可不能口中雌黄,请你用证据说明你刚才讲的话是真的。
5、批判会上,红卫兵们对他们的授业恩师口中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