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ōngzhì

通志


拼音tōng zhì
注音ㄊㄨㄥ ㄓˋ

通志

词语解释

通志[ tōng zhì ]

⒈  表达意趣志向。犹通史。自宋·郑樵撰《通志》,后遂成史书的一种体裁。地方志的一种。记载省级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如《畿辅通志》、《四川通志》、《江苏通志稿》。

引证解释

⒈  表达意趣志向。

《晋书·皇甫谧传》:“其后乡亲劝令应命, 謐 为《释劝论》以通志焉。”

⒉  犹通史。自 宋 郑樵 撰《通志》,后遂成史书的一种体裁。

⒊  地方志的一种。记载省级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如《畿辅通志》、《四川通志》、《江苏通志稿》。

国语辞典

通志[ tōng zhì ]

⒈  各省的志书称为「通志」。如《江苏通志》、《湖南通志》等,以别于县志而言。

⒉  通达其意。

《晋书·卷五一·皇甫谧传》:「其后乡亲劝令应命,谧为释劝论以通志焉。」

⒊  书名。宋郑樵撰,二百卷。仿通史的体例,起自三皇,终于隋代,以详述历代的文物制度著称。采摭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至今资为考镜。后人以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分字解释


※ "通志"的意思解释、通志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本文根据《甘肃新通志》、《明实录》的记载,分析了清末13159户土族的组成情况。

2、通前通璧兄弟,通志兄弟与通达兄亲如骨肉,自然要留下来打点一切,已全人情,你们且要担待。

3、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 亡国破家 ,失人也。

4、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朝鲜半岛封建国家高丽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高句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

5、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6、嘉庆年间的《四川通志》以及《礼部志稿》中均记载,熊文灿为永宁卫籍,泸州人。

7、据载,桥未建时,万安渡“水阔五里”(《泊宅篇》)、深不可址“(《闽书》),一遇狂风,则“沉舟被溺死者无算”(《福建通志》。

8、当时中大广东通志馆的藏书量位列全国第二。

9、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教育官员也一度来到澳门,如广东省教育学会会长汪兆铨、广东教育厅厅长、广东通志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黄节等。

10、陆肯堂撰性德挽诗(《通志堂集》二十附)云:“例从文选起,语自衍波传”。

11、(《通志堂集》十九附董讷诔词)按,董讷,平原人,康熙六年进士,官编修。

12、1935年,饶宗颐应中山大学邹鲁校长之邀,受聘于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职纂修。

13、而《周志》整饬详赡,所以援引独多,并参考了《阮通志》、《戴府志》及他省方志中有载东莞人物治绩者。

14、元朝亦黑迷失立的《一百大寺看经碑》中泉州路有招福寺,明代黄仲昭著的《八闽通志》载,泉州府治北有招福寺,即招庆福先寺的简称。

15、他在文化方面为国家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吉林通志》就是在他亲自主持下编辑的。

16、《吉林通志》对于吉林省地方志书的编纂,仍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17、光绪十七年长顺将军编修的清代末叶吉林省第一部官修的全省通志

18、就这样成百车地把珍贵的地方文献如方志、年鉴、文史资料、党史资料、统计数据、家谱、碑贴、民间故事集、民歌集等,运送到我的通志馆。

19、据马老说,君子津在喇嘛湾镇的说法来源于1936年完稿的《绥远通志稿》。

20、嘉靖十一年(1532)云南布政使高公韶修《云南通志》时,他正在大理,高公韶聘请他至昆明参加修志,住在武侯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