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ngzhī

同知


拼音tóng zhī
注音ㄊㄨㄥˊ ㄓ

同知

词语解释

同知[ tóng zhī ]

⒈  共知。

⒉  犹参佐。

⒊  官名。称副职。宋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明因之。清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

引证解释

⒈  共知。

《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⒉  犹参佐。

《北齐书·高隆之传》:“仪同三司 崔孝芬 以结婚姻不果,太府卿 任集 同知营构,颇相乖异, 瀛州 刺史 元晏 请託不遂,前后构成其罪,并诛害之。”

⒊  官名。称副职。 宋 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 元 明 因之。 清 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

《文献通考·职官十二》:“淳化 二年, 王显 出镇, 张逊 知枢密院事,始以 温仲舒、寇準 同知院,同知之名,自此始也。”
《文献通考·职官十二》:“知枢密院、同知院并正二名,知院掌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院为之副。”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楔子:“小生姓 王 名 文举,先父任 衡州 同知。”
《红楼梦》第二回:“这位 璉 爷身上现捐的是个同知,也是不肯读书。”
王闿运 《陈景雍传》:“汉阳 同知 张曜孙 者,以文学有重名于世。”

⒋  见解相同。知,“智”的古字。

汉 王充 《论衡·死伪》:“与世俗同知,则死人之实未可定也。”

国语辞典

同知[ tóng zhī ]

⒈  共知。

《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⒉  职官名。指正官之副。凡主管一事而不授以正官之名,则谓之知某事,如宋代不以枢密院使授人,则称为「知枢密院事」,副使则称为「同知」。辽、金以后,沿此习惯,如府之主官称「知府」,而以府之佐官为「同知」。

《西游记·第九回》:「星夜令金牌下户唤到江州同知、州判二人,丞相对他说知此事,叫他提兵相助,一同过江而去。」
《醒世恒言·卷二〇·张廷秀逃生救父》:「侯同知晚上回府,便会同了众捕快,次日解官。」

英语government sub-prefect (old)​

分字解释


※ "同知"的意思解释、同知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我家小姐可是安岳城同知之女,此处便是自家府邸。

2、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3、杜重道,虽然名义上他是南衙第一把手,可实际上,郭怒才是南衙第一人,因为他是锦衣卫指挥同知兼都督南镇抚司。

4、道光皇帝以“*弯军功保举”为由,特授郭志珩为福建布政使司经历,敕授儒林郎,后历任福建长汀、上杭、建宁、泰宁四县知县,晋升为福建平潭海防同知

5、嘉庆十二年(1807年)官嘉定(今上海)同知,酷嗜摩崖碑版,“远至穷崖绝塞,以及颓垣废址,破冢荒茔,断柱残础。

6、你能三元及第,高中状元,必然也是熟读魏国律例的,当知晓按魏国律,父子、翁婿、叔侄等五服以内的亲眷,是不得同知一州,同处一部,同列部卿以上官职的。

7、先是,丞相留正、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参知政事陈骙、同知枢密院事余端礼闻寿皇圣帝大渐,见帝于后殿,力请帝朝重华宫,皇子嘉王亦泣以请,不听。

8、同知广东宣慰司事王守信率官军镇压,擒桂芳,又收降林桂芳弟于新会【造 句网】。

9、同知太常礼院正好负责礼、乐工作,当然对非礼逾分的事更是不能容忍。

10、公公有所不知,半个时辰前,大同都督同知石参将领人将本站的驿马全部征发了,这会站内是一匹马也没有啊!

11、日后,于成龙到黄州任同知时,敢于捕盗缉盗,只身深入匪窟,还有在福建建宁平息东山之乱,收复蒲圻,这些都来源于他向道教学得武略的成果。

12、明清两代,崔家共有5位进士、两位翰林,13人先后任知府、同知、通判等职,可谓诗礼人家,科甲鼎盛,累官进爵。

13、同知广东宣慰司事王守信率官军镇压,擒桂芳,又收降林桂芳弟于新会。

14、副职有同知、通判各一二人,衙门里设有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等单位,各有一批属员。

15、解其天,堕其天帙,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16、商南县衙后衙,都指挥同知千金的贴身婢女柳儿匆匆跑来,顾不得喘口气,就一脸惶急地叫到。

17、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

18、赵孟頫在济南的任职时间为三年,官职为朝列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

19、此外,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表达,我们都需要将思考同知识和信息(我们所考虑的东西),还有表达思想的过程联系起来。

20、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