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àn

篆隶


拼音zhuàn lì
注音ㄓㄨㄢˋ ㄌ一ˋ

繁体篆隸

篆隶

词语解释

篆隶[ zhuàn lì ]

⒈  篆书和隶书。

引证解释

⒈  篆书和隶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篆隶相鎔,苍雅品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魏 正始 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米芾 得能书之名,似无负於海内。 芾 於真楷篆隶不甚工,惟於行草,诚入能品。”

分字解释


※ "篆隶"的意思解释、篆隶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甲骨丝绸溯开源,孔孟仁孝义云天;篆隶行楷书法倡,雍容儒雅赋华章;千古华夏莫等闲,文明复兴擎旌帆;江山代有人才出,修身律己大志襄。

2、帛书的字体除“篆隶体”外,还有古隶和汉隶两种。

3、如画山水皴法的横涂竖抹,画荷杆的笔力扛鼎,画梅枝的曲铁劲韧等,皆见篆隶用笔的运化之功。

4、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5、阙顶瓦当雄兵在,阙文篆隶信笔成。

6、黄际遇的行书手卷,参以篆隶笔意,豪宕尽兴,天然真率,别具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

7、其书法,篆、隶、真、草,无一不精,真草取法钟、王,笔力浑厚,气息醇雅;篆隶更具功力,书名遍播大江南北。

8、壶中有黑汁若淳漆,洒木石皆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

9、者姓氏,所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帖,首列帝王诸书为一卷,次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为四卷,次列行书为六卷,次列草书为七卷,末列分书为一卷,后附制诰。

10、主攻篆隶,同时临习唐楷、行书二王系列等多种行草书及汉篆碑贴,先后师从王朝瑞、韩少辉、胡立民等名师。

11、它与“书必篆隶”、“器从旧式”、“官名从古”、“礼从古制”等社会风气以及经学领域的汉学复兴、学术领域的考据学兴起、藏古之家的大量出现等,乃是同一种背景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