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ǐn

隐逸


拼音yǐn yì
注音一ㄣˇ 一ˋ

繁体隱逸


隐逸

词语解释

隐逸[ yǐn yì ]

⒈  隐居不仕,遁匿山林,也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花之隐逸者。——宋·周敦颐《爱莲说》
隐逸山林。

privacy;

引证解释

⒈  犹隐居;隐遁。

《汉书·何武传》:“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
晋 葛洪 《抱朴子·贵贤》:“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
丁玲 《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他不能像过去的一些隐逸之士能逃掉一切。”

⒉  指隐居之士。

《后汉书·岑熙传》:“迁 魏郡 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
宋 苏舜钦 《独游辋川》诗:“隐逸何曾见,孤吟对古松。”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八》:“不知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

国语辞典

隐逸[ yǐn yì ]

⒈  隐居、退隐。

唐·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诗:「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宋·周敦颐〈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

⒉  隐居的高士。

《后汉书·卷一七·岑彭传》:「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
《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我们与山林隐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君臣之礼是傲不得的。」

分字解释


※ "隐逸"的意思解释、隐逸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大定、明昌词的主题风格主要表现为田园、隐逸

2、但因为那幅《桃源隐逸图》虽然已经过了赎当期,但还并不是死当,如果抵押这幅画的人知道这件事情,前来赎当的话,又会是一番麻烦事。

3、九僧的诗大多描写清幽的山林景色和隐逸生活。

4、因之,他们在绝望、悲戚中不得不选择痛苦的隐逸之途。

5、正是隐逸后复出,手创联义会,剿灭赤毒人, 名满天下 的叶孤先生。

6、一方面以避祸全身,另一方面幻想通过隐逸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7、隐逸者消极地退缩到了自己的世界里,最终连他的自我也昏昏欲睡,不省人事。

8、康熙十二年癸丑,诏征山林隐逸,有司推荐,辞不赴。

9、隐逸文化是深具审美格调的文化。

10、隐逸思想是元散曲的重要主题之一。

11、隐逸的生活似乎在传统意识中一直被认为是幸福的至高境界。

12、他的名字叫寒山子,为中唐时期著名隐逸诗人。

13、在人生观与佛道观方面,储光羲在隐逸性质、陶渊明思想的接受、道家思想的接受三个方面相对王维和孟浩然而言是不同的。

14、邵雍的城市诗歌赞美城市生活,建构起新的城市意象和安乐、隐逸的都市家园与精神世界。

15、隐逸于风景如画的山谷之间,法云安缦由茶园、翠竹和绿荫环绕,周边是由七间佛家庙宇组成的朝圣圈。

16、渔父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隐逸的形象,历来为画家所喜爱。

17、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宣泄苦闷、正道直行、休闲隐逸来分析他表达的情绪;

18、到后来,雨越下越大,从牛毛细雨变成了倾盆大雨,视野之间全是一片水幕,星月隐逸,天地之间黑的吓人。

19、而且,晚唐体隐逸诗人孤高傲世的绝世风神甚至成了宋代乃至后来人们心目中品质高洁的象征。

20、因此,济世和隐逸思想成为其文化心态结构中起主要作用的两种人生价值取向,并对韦应物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