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判

词语解释
通判[ tōng pàn ]
⒈ 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例嘉兴通判。——清·张廷玉《明史》
英an official under county magistrate who administers lawsuit,etc.;
引证解释
⒈ 公正裁决。
引《新唐书·百官志四》:“市令一人,从九品上。掌交易,禁姦非,通判市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所谓通判,乃中允也。”
⒉ 官名。 宋 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 明 清 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职务远较 宋 初为轻轻。 清 代另有州通判,称州判。亦指任通判之职。
引宋 曾巩 《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用荐者通判 戎州。”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丘贺方回题名》:“方回 本隶右选, 元祐 中……通判 泗州。”
国语辞典
通判[ tōng pàn ]
⒈ 职官名。宋初,为制衡各地权势过大的藩镇,乃派朝臣通判府、州的军事,和地方主官共同管理政事或职掌兵民狱讼,但实际上亦负有考察知府或知州忠贞程度的任务。
引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小官王仲贤,洛阳人氏,见任眉州通判。」
《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郡宰别驾,乃称『通判』。」
英语local magistrate
分字解释
※ "通判"的意思解释、通判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属官有治中、通判,经历司经历,照磨所照磨,司狱司司狱,皆汉人。
2、副职有同知、通判各一二人,衙门里设有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等单位,各有一批属员。
3、这五件北宋名人墨宝分别是富弼的《儿子帖》;吕嘉问的《与元翰札》;左肤的《与通判承议札》;何栗的《屏居帖》和石介的《与长官执事札》。
4、他任职夔州通判,地位并不低微,生活也无忧虑,但却时刻充满忧愁苦闷的情绪。
5、许麾历任湖广长沙府善化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大名府通判;太仆寺丞,敕授承德郎,分理广平、顺德两府马政。
6、尔后,周敦颐又任赣州府通判,在赣州和赣州府所属的于都等地兴办书院、社学,教授邑人。
7、原来本次航海大赛,经过兵部许可,授权青州府在日照主办的重要赛事,青州府通判胡大人负责比赛。
8、通判的职务成了苏东坡的一块心病,不堪其扰,于是他就给杭州通判一职起了个外号,叫作“酒食地狱”。
9、苏轼就这样心情忐忑地在危墙之下,当了三年杭州通判,直到另迁他州,期间州衙一直未能修缮。
10、陆游夔州通判的任职已有两年多了,宋代的任期通常是三年,尽管有不到三年调任或免职的,但是满了三年便得准备交卸。
11、东齐村将王家辿村的人告到彰德府衙,彰德府衙传唤王家辿村的人到衙应诉,时任彰德府衙通判张正义审理此案。
12、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桂阳与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广南东路转运官、提点本路刑狱等,均有治绩。
13、依尔根觉罗阿安抵着头,对通判的喋喋不休只是唯唯诺诺,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敢说。
14、……朱孝庄无故拖延,逗留不进,欲置江陵百姓于何地,欲置朝廷法度于何地?贬朱孝庄为江陵府通判,着立即赴任,不得有误,钦此!
15、明清两代,崔家共有5位进士、两位翰林,13人先后任知府、同知、通判等职,可谓诗礼人家,科甲鼎盛,累官进爵。
16、王仕让,铁观音始祖,清雍正10年中副贡,乾隆6年举博学鸿儒报罢,延入三礼馆分修《仪礼》,后为湖广黄州府蕲州通判,著有《六经训解》。
17、此时,安石已任鄞县县令满期,调任至舒州通判。
18、恩,从九品右御史陈穆青,天域宫通判,壬寅年己酉月葵已日由天道册封。
19、孙延世到本路告状,本路提点刑狱司把此案交眉州通判黄莹审理。
20、于是时光倒流,他仿佛回到了南宋嘉熙年间,化身为刚由邵武军改调通判南剑守臣的宋慈,驻足在福建南剑州的黯淡滩头。
相关词语
- pū tōng噗通
- tōng chī通吃
- tōng chē通车
- bó tōng伯通
- tōng fàn通贩
- zhōu tōng周通
- yī tōng一通
- tōng hūn通婚
- tōng yòng通用
- tōng cháng通常
- bàn tōng bù tōng半通不通
- tōng tiān通天
- tōng sú通俗
- zhī tōng知通
- chàng tōng畅通
- bǔ tōng卜通
- zhí tōng tōng直通通
- tōng xíng通行
- jiē tōng接通
- tōng hóng通红
- gǎi pàn改判
- pàn lìng判令
- pàn chǔ判处
- pàn zì判自
- guǐ pàn鬼判
- huā pàn花判
- pàn liè判裂
- pàn jù判据
- pàn shěn判审
- pàn shū判书
- pàn àn判案
- cái pàn裁判
- lùn pàn论判
- jué pàn决判
- tán pàn谈判
- pàn yā判押
- xuān pàn宣判
- pàn gē判割
- yuàn pàn院判
- kǎo pàn考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