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罪之师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详细解释
称讨伐犯错者的队伍或前来责难的人。《旧唐书.卷六九.侯君集传》:「天子以高昌骄慢无礼,使吾恭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聊斋志异.卷一零.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心渐宁贴。」
称讨伐犯错者的队伍或前来责难的人。
旧唐书˙卷六十九˙侯君集传:天子以高昌骄慢无礼,使吾恭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聊斋志异˙卷十˙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心渐宁贴。
百科解释拼音wènzuìzhīshī释义问罪:宣布对方罪状,作为出兵的理由。讨伐犯罪者的军队。也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出处唐·杜牧《樊川诗集·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慷慨匡时略,从容问罪师。”示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
出处《旧唐书 侯君集传》:“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
例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
基础信息
拼音wèn zuì zhī shī
注音ㄨㄣˋ ㄗㄨㄟˋ ㄓ ㄕ
繁体問辠之師
感情问罪之师是中性词。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前来兴师问罪的人。
英语a punitive expeditionary army(an army for punitive purpose)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胸无大志(意思解释)
- 当家立计(意思解释)
- 而立之年(意思解释)
- 年湮代远(意思解释)
- 智勇双全(意思解释)
- 南去北来(意思解释)
- 凡胎俗骨(意思解释)
- 出圣入神(意思解释)
- 刎颈至交(意思解释)
- 太仓稊米(意思解释)
- 东窗计(意思解释)
- 追根穷源(意思解释)
- 侯王将相(意思解释)
- 从心所欲(意思解释)
- 痴心妄想(意思解释)
- 欲言又止(意思解释)
- 鹿驯豕暴(意思解释)
- 千古一辙(意思解释)
- 前所未知(意思解释)
- 八拜为交(意思解释)
- 息影家园(意思解释)
- 大事已然(意思解释)
- 钳口挢舌(意思解释)
- 临危下石(意思解释)
- 穷富极贵(意思解释)
- 凑手不及(意思解释)
- 四近之臣(意思解释)
- 深藏简出(意思解释)
※ 问罪之师的意思解释、问罪之师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止戈兴仁 |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
钜学鸿生 | 学识渊博的人。 |
救过不暇 | 见“救过不赡”。 |
逆行倒施 | 犹言倒行逆施。 |
胡肥锺瘦 | 胡:三国时的胡昭;锺:三国时的锺繇。胡昭的字体肥,锺繇的字体瘦。形容书法各擅其美。 |
风和日暄 | 微风和畅,阳光温暖。见“风和日暖”。 |
仙风道骨 | 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
行好积德 | 行:从事,做。做好事,积功德。 |
指奏相反 | 指奏:旨趣。旨趣相反,各执己见 |
捻土为香 | 捏泥成香。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 |
心挂两头 | 指人操心两头的事情。 |
一无牵挂 | 指没有任何挂念的人和事。 |
因势乘便 | 根据形势顺便达到目的。 |
蹑足附耳 | 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说悄悄话。 |
饱经风雨 | 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同“饱经风霜”。 |
一夜夫妻百日恩 | 一旦结为夫妻,就会产生深厚的感情。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
遗风余泽 |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德泽。 |
古井不波 | 古井:枯竭的老井。波:波澜。枯竭的老井已不会再起波澜。比喻心境沉寂,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感情。旧时指寡妇不思再嫁。亦作“古井无波”、“无波古井”。 |
殚精毕思 | 殚:竭尽;思:思考。竭尽心力思虑谋划。 |
省役薄赋 | 省:减少;赋:税。减轻徭役和赋税,施行仁政。 |
负老携幼 | 背着老人,带着孩子。形容百姓全体出动,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 |
有为有守 | 守:操守。既有作为,又有操守。 |
蜀相军营 | 即诸葛寨。在今四川省南江县西一百里。相传诸葛亮曾驻兵于此。 |
陶陶遂遂 | 相随行貌。 |
声出金石 |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 |
六脉调和 | 指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
持鳌封菊 | 吃蟹看菊的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