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
详细解释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百科解释一针见血,成语,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玉传》。本义;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形容医生医术十分高明。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
例子这不是把我们的毛病讲得一针见血么?不错,党八股中中国有,外国也有,可见是通病。(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基础信息
拼音yī zhēn jiàn xiě
注音一 ㄓㄣ ㄐ一ㄢˋ ㄒ一ㄝˇ
繁体一針見血
正音“见”,不能读作“xiàn”。
感情一针见血是褒义词。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辨形“见”,不能写作“现”。
辨析(一)一针见血和“一语破的”;都有“抓住本质;击中要害”的意思。但一针见血有“一针见到血”的意思;可以形容技术熟练;立刻见效;“一语破的”没这层意思。(二)一针见血和“开门见山”;都有“说话或写文章简洁明了;切中要害”的意思。但“开门见山”偏重于开头就指出重点;一针见血偏重于说话或写文章时;切中要害。
歇后语验血的扎耳朵
谜语静脉注射
近义词一语道破、言必有中、一语破的
反义词言之无物、空洞无物、言不及义
英语draw blood with one prick
俄语попасть в самую точку
日语言葉(ことば)がその要点(ようてん)をずばりつくこと,急所(きゅうしょ)をつく
德语ganz zutreffend(scharf)
法语piquer au vif(mettre le doigt sur qch.)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十二金牌(意思解释)
- 一望无垠(意思解释)
- 习俗移性(意思解释)
- 金玉良言(意思解释)
- 表壮不如理壮(意思解释)
- 眩碧成朱(意思解释)
- 旧恨新愁(意思解释)
- 自相惊忧(意思解释)
- 置之不顾(意思解释)
- 吃硬不吃软(意思解释)
- 死灰槁木(意思解释)
- 作金石声(意思解释)
- 道西说东(意思解释)
- 嫉贤妒能(意思解释)
- 裹足不进(意思解释)
- 对床夜雨(意思解释)
- 横行直撞(意思解释)
- 决狱断刑(意思解释)
- 描写画角(意思解释)
- 言出患入(意思解释)
- 相煎太急(意思解释)
- 绷扒吊拷(意思解释)
- 扶危持颠(意思解释)
- 少吃缺穿(意思解释)
- 抢地呼天(意思解释)
- 黨同伐異(意思解释)
- 三大运动(意思解释)
- 蝇声蚓窍(意思解释)
※ 一针见血的意思解释、一针见血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放荡不羁 | 放荡: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羁:约束。形容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
将伯之助 | 将:请求;伯:长者。请求长者帮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
适可而止 | 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处。 |
恶稔祸盈 | 稔:成熟;盈:满,指到了极点。罪恶积蓄成熟,像钱串已满。形容作恶多端,末日来临。 |
黑漆皮灯 | 不透光亮的灯。比喻不明事理。 |
浇淳散朴 | 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 |
粥少僧多 | 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
连三跨五 | 形容动作迅速。 |
白雪阳春 | 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
凤鸣鹤唳 | 形容优美的声音。 |
五大三粗 | 形容人高大粗壮,体格魁梧。 |
不顾死活 | 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 |
设张举措 | 设:设置;举措:措施。指所采取的主张和措施。 |
耳闻目见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夜蛾赴火 | 蛾:像蝴蝶似的昆虫;赴:投入。像蛾子扑火一样。比喻奔赴所向往的目标。 |
胼手胝足 | 胼、胝:手掌足底因长期磨擦而长出的老茧。手上和脚上都生了茧子。形容长期辛苦劳动。 |
伶俐乖巧 | 伶俐:机灵;乖巧:合人心意。形容人机警,让人满意。 |
提要钩玄 | 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
品箫弄笛 | 吹奏洞箫和笛子。指人擅长音乐。 |
方寸之木,高于岑楼 | 方寸:比喻小;岑:尖顶高楼。一寸高的方木放在高楼的尖顶上其高度高于高楼。比喻类比不当。 |
闷葫芦 | 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
私恩小惠 | 私:个人的;惠:好处,实惠。私人间的小恩小惠。 |
争多竞少 | 为得到的多少而争吵。形容斤斤计较。 |
倒啃甘蔗 | 意思是从甘蔗的末尾啃起。喻先苦后乐,有后福。 |
万金良药 | 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
贪生害义 | 贪恋生命,危害道义 |
石人石马 | 喻秉性刚强,不易动感情的人。 |
胶漆之分 | 意思是比喻亲密无间,情投意合的情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