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ì

伏罪


拼音fú zuì
注音ㄈㄨˊ ㄗㄨㄟˋ


伏罪

词语解释

伏罪[ fú zuì ]

⒈  原指受到应有的惩罚;现指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

admit one's guilty;

引证解释

⒈  服罪;认罪。

《史记·循吏列传》:“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王公墓志铭》:“彭 遂伏罪,一州称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妇不知此事先为所侦,遂惶骇伏罪。”

⒉  过去未暴露的罪行。

《汉书·元后传》:“是岁, 新都侯 莽 告 长 伏罪与 红阳侯 立 相连, 长 下狱死, 立 就国。”
颜师古 注:“伏罪谓旧罪阴伏未发者也。”
《东观汉记·北海靖王刘兴传》:“县吏 张申 有伏罪, 兴 收 申 案论,郡中震慄。”

国语辞典

伏罪[ fú zuì ]

⒈  承认自己的罪。

《后汉书·卷三三·冯鲂传》:「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听各反农桑,为令作耳目。」

认罪

⒉  犯罪处了死刑。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独在。」

⒊  隐伏未发的罪。

《汉书·卷九八·元后传》:「是岁,新都侯莽告长伏罪与红阳侯立相连,长下狱死,立就国,语在长传。」

英语variant of 服罪[fu2 zui4]

法语admettre sa culpabilité, plaider coupable

分字解释


※ "伏罪"的意思解释、伏罪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卒之叛臣伏罪,国法得伸,光武帝之曲从众请,诚哉其以公灭私也。

2、你虽为别人而去偷窃,你自己仍应伏罪.

3、你既无丝毫悔改之意,我也是救你不得,你就好好去吧,记得见了你杨家先祖后,要伏罪认过。

4、刘瑾受贿便欲治李高死罪,闻知陶琰从中作梗,勃然大怒,假传圣旨把陶琰押入大牢,将近两月等待陶琰告饶伏罪

5、耻其弟景植倚势不法而伏罪,遂隐迹山岩,葛巾野服,矢志修真。

6、载伏罪己,祭天剑云麓诛杀巫辰,更以本源之力起幽冥之印将巫辰之魂封于弥山,然凡间万般邪念已起,再无挽回之可能。

7、警方发现后,溯溯代阑珊伏罪入狱,几日后竟于狱中自杀.

8、军士听此言,不禁大惊,“蹶然大骇伏罪”,军士没想到陆羽品水本领如此之高,只好据实相告。

9、闻汝在耿忠寨里,谁知在此相斗?马坤是我结义兄弟,汝即宜前去伏罪

10、所有刑事原告暗示不伏罪

11、那个盗窃犯最终伏罪了。

12、师姐,就像你所说的那样,我若伏罪,最好的结果也只是个废人。

13、华乐回到王宫,甘心伏罪,在狱中思过,直至今日。

14、他觉得有失自己的威严,必须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和手段,叫纶松这个现行反革命低头伏罪

15、我明知今天向您陈述主张明天就可能伏罪受死,可是我决不想逃避。

16、秋,虏遣军袭涟口,东海太守郑延祉弃西城走,东城犹固守,台遣冠军将军兖州刺史徐玄庆救援,虏引退,延祉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