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ù

怵惕


拼音chù tì
注音ㄔㄨˋ ㄊ一ˋ

怵惕

词语解释

怵惕[ chù tì ]

⒈  恐惧警惕。

怵惕不宁。

palpitation caused fright;

引证解释

⒈  戒惧;惊惧。

《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孔 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过悔。”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
《汉书·王商传》:“於是退 勃 使就国,卒无怵悐忧。”
颜师古 注:“悐,古惕字。”
唐 杜甫 《北征》诗:“拜辞诣闕下,怵惕久未出。”
《明史·岳正传》:“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
姚雪垠 《长夜》二三:“那个小姑娘头也不抬,也不怵惕,很快地走了进去。”

国语辞典

怵惕[ chù tì ]

⒈  惊恐。

《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楚辞·宋玉·九辩》:「蟋蟀鸣此西堂,心怵惕而震荡兮。」

英语to be alarmed, to be apprehensive

分字解释


※ "怵惕"的意思解释、怵惕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他举例说,人乍见小孩要掉进井里,那一刻,皆会有“怵惕恻隐之心”。

2、刘震云小说以寓言景观考察了人生存的虚妄,使存在怵惕于人心。

3、重拳更兼整风之下,民心或有昂奋,官意难免怵惕

4、孟子说,人见到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个恻隐之心是毫无功利色彩的,是“仁之端”,同理,人们看到老人家跌倒流血,也会有恻隐之心。

5、更糟糕的是,在那暗红液体的边缘开始出现了犹如蜥蝎表皮那样的花纹;虽然影影绰绰的很模胡,但见者无不怵惕,恐惧万分,甚至恶心。

6、更糟糕的是,在那暗红液体的边缘开始出现了犹如蜥蝎表皮那样的花纹;虽然影影绰绰的很模胡,但见者无不怵惕,恐惧万分,甚至恶心。

7、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8、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指出每个人对他人的无辜受难均有同情心,正是人本性善良的表现。

9、朱元璋这一招儿虽说过于残忍,但也确实收到了实效,当时那些“公务员”们终日胆战心惊、怵惕无时者,即使吃了豹子胆,恐怕也不敢再顶风作案了。

10、她稍有怵惕,但很快平静如初,会意地微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就大步朝菜市场方向走去。

11、徐仲佳指出,常人的“怵惕恻隐之心”可以使人偶为一善,而像李昌女这样的善始善终却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12、面对惊心动魄的腐败,你不心惊肉跳?不是笔者心率过速,而是腐败着实令民怵惕!本贴于。

13、百姓深惩王圣倾复之祸,民萌之命,危于累卵,常惧时世复有此类,怵惕之念,未离于心,恐惧之言,不绝于口。

14、白天精神抖擞地做事,晚间怵惕思省。

15、再次上场,龙雨写对“怵惕”,山西队写对“平畴”。

16、孟子说,“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看见小孩落水,即便不是自家孩子,也会有不忍之心。

17、剖析举报人“裸奔”、遭受公开或隐性报复现象,于制度而言,是法律法规的不足与保护制度的缺失;在文化层面,源于人们对“告密文化”的怵惕、恐惧和反感。

18、人也一样,不怵惕,不慎独,思想、精神、行为等也会招惹尘埃,需要“洗洗澡”。

19、旧案已尘埃落定,新法能否使今后的行贿者怵惕自醒,有待司法实践证明。

20、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指出每个人对他人的无辜受难均有同情心,正是人本性善良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