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ixué

太学


拼音tài xué
注音ㄊㄞˋ ㄒㄩㄝˊ

繁体太學

太学

词语解释

太学[ tài xué ]

⒈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观太学。——《后汉书·张衡传》
诸生学于太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君则在太学。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引证解释

⒈  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西周 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 元朔 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 西汉 置太学之始。 东汉 太学大为发展, 顺帝 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 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 晋 到 明 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参见“大3学”。

《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

国语辞典

太学[ tài xué ]

⒈  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

分字解释


※ "太学"的意思解释、太学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

2、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3、望风希旨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

4、据河南省纪委监察厅官方微博“清风中原”消息,信阳市潢川县政协副*席、党组副*记刘太学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5、灵帝熹平四年(175年),东汉政府为校正儒家经典文字,在洛阳太学前立了46块石经碑,史称《熹平石经》,其中部分为蔡邕所书。

6、之本也,将以观理,而豪猾时逾检;太学,明教之源也,期于变风,而生徒多堕业;列郡在乎颁条,而干禁或未绝;又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格。俗恬风靡,积讹成蠹。

7、在大周朝后期,政治凋敝,一些分裂割据局面的趋势日显,太学附中南中就是一个借办学之名暗中聚敛钱财、招兵买马、意图造反的巨大的地下组织。

8、上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

9、太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0、空荡荡的太学前院,强烈的日光将石碑闪成数道耀眼的的光芒,诵读的声音自背后传来,余下的便只见载我来的马车在经文碑之后茕茕孑立。

11、当时的考生崇尚一种号称“太学体”的文风,作文以新奇相尚,钩章棘句,险怪艰涩。

12、这个无情无义愚蠢懦弱的太学生的确恨得我们咬牙切齿。

13、皇权及大族权力的增强决定了太学势必衰落的命运。

14、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商家,医家等众多流派在太学开堂授课,流派众多,呈现众说纷纭的局面,其中以儒家和兵家占据大统,法家等一众流派 忝陪末座 。

15、一道靓丽身形的伫立在太学门前,皓齿明眸,肤若冰雪,青丝如墨,一身柔美劲装,更显英气,羞煞无数好男儿,她正是天之骄女刘彤,正焦急的等待着天南的出现。

16、今日忝陪末座,实在是给了贫僧天大的面子……要说为眼前这片土地留些功德,却是应该的。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商家,医家等众多流派在太学开堂授课,…

17、太学诸生作四贤诗美之。

18、远在异乡,人生地疏,钱昌祖在当地最亲的人要算是太学同学溧阳人潘温甫,他们志趣相投、情谊深厚,潘温甫给予钱昌祖莫大的帮助和支持。

19、太学的发展,使京师洛阳形成了浓厚的经学文化氛围.

20、北周天和年间,辛公义以良家子入太学,以勤苦博学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