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ng

同异


拼音tóng yì
注音ㄊㄨㄥˊ 一ˋ

繁体同異

同异

词语解释

同异[ tóng yì ]

⒈  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

⒉  相同与不同。

⒊  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⒋  谓差异,不同。

⒌  异议。亦指立异议。

⒍  引申指有异志,叛乱。

⒎  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引证解释

⒈  战国 时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参见“坚白同异”。

《庄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

⒉  相同与不同。

《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⒊  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⒋  谓差异,不同。 《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

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⒌  异议。亦指立异议。

《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
《世说新语·赏誉》“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
《晋书·王彬传》:“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
《南齐书·徐孝嗣传》:“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⒍  引申指有异志,叛乱。

《宋书·武帝纪下》:“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⒎  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

国语辞典

同异[ tóng yì ]

⒈  同与不同。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
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⒉  战国时惠施提出的学说。认为事物中存在著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每类事物都有共同的性质,此即大同;但每类事物中不同的种属又各有自己共同的性质,是为小同。从类上推,万物皆同归属于一大类,而自种属下求,以至于物体本身,又都其特点,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分字解释


※ "同异"的意思解释、同异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墨子

2、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3、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

4、惠子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差别的客观存在,他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它方面,因而流为一种诡辩。

5、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徵。

6、只要我们同原始人,我们同野蛮人,我们同异教徒之间存有的区别在人的思想中占主工导地位,那么人类学按其定义来说就无法存在。

7、运用同异反决策法,综合考虑影响保障顺序的因素,确定保障的优先顺序,通过案例分析,说明该方法可行的性和有效性。

8、中庸和谐文化心理表现为同异有度心理和均衡对称心理两种。

9、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庄子

10、本文从原始思维这一层面对两部不朽著作进行了同异比较。

11、仲尼祖述尧舜,夫伊尹之乐,促尼之祖述,其与知闻知者抑有同异欤?请究其说。

12、对外汉语与我国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两者的自主性学习策略存在着许多同异之处。

13、庐陵王义真颇好辞义,待接甚厚;徐羡之等疑延之为同异,意甚不悦。

14、对一个同异教徒住的年轻人来说,那已经够好了。

15、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

16、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者也。

17、阐述了同异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18、采用同异反联系数及其态势排序分析技术,可以在不计因素权重值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综合评判。

19、区分类比法与归谬法的同异,目的在于在论证中更好地运用这两种方法,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0、比较司马迁、班固文学思想的同异颇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