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àn zhǐ
注音ㄐ一ㄢˋ ㄓˇ
繁体諫止
⒈ 劝阻。
⒈ 劝阻。
引《史记·南越列传》:“王之上书,数諫止王,王弗听。”
《三国志·蜀志·董和传》:“前参事於 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於 伟度,数有諫止。”
《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宰孔 私诣 管仲 曰:‘夫封禪之事,非诸侯所宜言也。 仲父 不能发一言諫止乎?’”
1、以汝能谏止弘基等,微心可录,故加酬效;今见事成,乃说迂诞而取媚也?
2、太祖立国后,欲诏令灭姬姓满门,为群臣谏止,遂诏姬洪绘赐死并将姬氏族人尽数逐回雍州。
3、时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终不能有所谏止,又未尝进一善人,帝亦以是亲爱;每顾问之,多呼其小字阿稣,数加赏赐,为起大第於京城中。
4、其年十月,扶疾从幸华清宫,数日增剧,巫言一见圣从差减,帝欲视之,左右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