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体

词语解释
八体[ bā tǐ ]
⒈ 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后以指书法。
⒉ 指八种文体风格。
引证解释
⒈ 八种书体。 秦 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 秦 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 《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 唐 张怀瓘 《书断》。后以指书法。
引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穷六义於怀抱,究八体於毫端。”
清 吴伟业 《题西泠闺咏》之四:“双声宛转连珠格,八体浓纤倒薤看。”
⒉ 指八种文体风格。
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縟,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国语辞典
八体[ bā tǐ ]
⒈ 秦代统一六国文字之后所通用的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书体。大篆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为李斯、赵高、胡毋敬据大篆简化而得,大、小篆并简册所用;刻符施于符信;虫书是在篆文基础上装饰鸟虫图形;摹印使用在玺印之上,也称为「缪篆」;署书指封检上的题字;殳书则是使用在戈、戟等兵器题铭;隶书行于公府。
引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⒉ 体,文章、作品的体貌。八体指八种文章作品的风格。刘勰概括文章风格,区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类,称为「八体」。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分字解释
※ "八体"的意思解释、八体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易清没有神农精气,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修炼完整的八体术的,那样对她而言只是有害无利。
2、八体宏布,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3、师从青岛书坛耆宿蔡省庐,八体俱备,尤精小楷,行、草,宗法王赵,兼擅篆刻;追摹秦玺汉印,师古不泥,潜心临池,执着进取,卅年为一日,未尝稍懈。
4、秦世既废古文,始用八体,有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隶书。
5、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相关词语
- bā gōng bā kè八攻八克
- bā kǔ八苦
- bā dǎo八倒
- bā zì八字
- sān bā三八
- bā jùn八俊
- bā jiè八戒
- bā guà八卦
- bā yì八议
- bā kuí八魁
- bā jìng八境
- bā yí八姨
- wáng bā王八
- bā wèi八位
- bā fǎ八法
- dì bā第八
- bā děng八等
- bā jié八节
- bā cán八蚕
- bā huāng八荒
- tǐ pò体魄
- tǐ huì体会
- wén tǐ文体
- wáng tǐ王体
- ōu tǐ欧体
- tǐ zhì体质
- tǐ tán体坛
- gè tǐ个体
- tǐ chá体察
- luǒ tǐ裸体
- mǔ tǐ kàng tǐ母体抗体
- tǐ tiē体贴
- tǐ jiǎn体检
- huó tǐ活体
- wǎng tǐ往体
- zhǔ tǐ yǔ kè tǐ主体与客体
- dòng tǐ胴体
- shēn tǐ身体
- hé tǐ合体
- qì tǐ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