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面折廷争面折廷争的意思
miànzhétíngzhēng

面折廷争


拼音miàn zhé tíng zhēng
注音ㄇ一ㄢˋ ㄓㄜˊ ㄊ一ㄥˊ ㄓㄥ

成语解释 面折廷争

繁体面折廷爭
词性成语


面折廷争

词语解释

面折廷争[ miàn zhé tíng zhēng ]

⒈  谓在朝廷上犯颜直谏,据理力争。亦作:面折庭争、面折廷诤。

引证解释

⒈  谓在朝廷上犯颜直谏,据理力争。

《史记·吕太后本纪》:“陈平、絳侯 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 刘氏 之后,君亦不如臣。’”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南衙羣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復何聊乎?”
《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二年》:“耶律楚材 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
亦作“面折庭争”、“面折廷諍”。 《汉书·公孙弘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辽史·萧岩寿传》:“巖寿 廉直,面折廷諍,多与 乙辛 忤,故及於难。”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 汤兆京 ﹞慷慨言天下事,数面折廷諍。”
章炳麟 《变法箴言》:“争变法者,吾未见其有面折廷諍、千人皆靡者也。”

国语辞典

面折廷争[ miàn zhé tíng zhēng ]

⒈  在朝廷上直言谏诤,据理力争。也作「廷争面折」。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分字解释


※ "面折廷争"的意思解释、面折廷争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2、于今, 面折廷争 ,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3、无怪乎,在太宗朝出现了许多敢于直言不讳、面折廷争、犯颜极谏的大臣,魏征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典型。

4、他“事有必犯,知无不为”,即使是李世民发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

5、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 面折廷争 ,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6、我们都应有面折廷争的精神。

7、与此同时,在朝中,武帝增设内朝,聚集身边近侍之臣,由卫青领衔,参与决议,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甚至面折廷争而诎大臣。

8、古龙岗的故事,永远是淡淡的,没有面折廷争,没有血染征袍,故事只是淡淡的展开,淡淡的推进。

9、西汉时期,吕后专政想让她的兄弟子侄都做王,征询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面折廷争,坚决不同意,而左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则从长计议就同意吕后的意见。王陵因此被罢官。吕后去世,陈平与周勃用计杀死想夺取政权的吕产、吕禄。

10、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11、古龙岗的故事,永远是淡淡的,没有 面折廷争 ,没有血染征袍,故事只是淡淡的展开,淡淡的推进。

12、魏征在唐太宗前敢犯颜直谏,面折廷争,遂有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