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迹

词语解释
形迹[ xíng jì ]
⒈ 人的举动和神色。
英person’s movements and expression or body;
⒉ 指仪容礼貌。
例不拘形迹。
英formality;
引证解释
⒈ 见“形迹”。亦作“形跡”。亦作“形蹟”。
⒉ 踪迹。
引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跡滞江山。”
唐 李幼卿 《游烂柯山》诗之四:“作礼未及终,忘循旧形跡。”
⒊ 指遗迹。
引《平山冷燕》第七回:“一路上,逢山看山,遇水览水,凡过古人形迹所在,无不凴弔留题。”
⒋ 痕迹,迹象。
引《宋书·桂阳王休范传》:“朝廷知其有异志,密相防御,虽未表形迹,而衅难已成。”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然形迹已露, 谅祚 必叛无疑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难查,且自宽心!”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三:“从他身上看不出一点主任的形迹来,简直是一个勤快诚实的招呼员。”
⒌ 嫌疑。
引《北齐书·王松年传》:“诸旧臣避形迹,无敢尽哀。”
《清史稿·世宗纪》:“畿甸之内,旗民杂处,旗人暴横,颇苦小民。尔当整飭,不必避忌 旗 汉 形迹,畏惧王公勋戚,皆密奏以闻。”
⒍ 指见外、见疑。
引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万州遇剑客》:“客语黄鬚曰:‘ 白公,志士也,处士幸勿形跡。’”
⒎ 礼法;规矩。
引唐 张鷟 《游仙窟》:“亲则不谢,谢则不亲。幸愿 张郎,莫为形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我辈通家,原不以形迹相限。明日,请携琴去,当使隔帘为君奏之。”
胡适 《寄吴又陵先生书》:“年来所以不曾通一信寄一字者,正因为我们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迹。”
⒏ 拘礼;客套。
引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此风声妇人。员外如要,但言之,何用形迹。”
宋 司马光 《与范尧夫经略龙图第二书》:“荷 尧夫 知待,固非一日。望深赐教,督以所不及,闻其短拙,随时示諭,勿復形迹。”
⒐ 形式。
引孽海花 《第十八回》:“我国现在事事要仿效西法,徒然用心那些机器事业的形迹,是不中用的。”
⒑ 指身世。
引《老残游记》第八回:“不知 申子平 能否察透这女子形蹟,且听下回分解。”
⒒ 犹显示。
引宋 俞文豹 《吹剑录》:“以己长而形跡人短,以己清而形跡人污,皆取憎取祸之道。”
国语辞典
形迹[ xíng jī ]
⒈ 表露于外的动作举止。晋·陶渊明〈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也作「形踪」 。
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难查,且自宽心。」
⒉ 仪容礼貌。
引《聊斋志异·卷八·局诈》:「我辈通家,原不以形迹相限。」
例如:「不拘形迹」。
分字解释
※ "形迹"的意思解释、形迹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松散沉积物中的断层常常未留下明显的宏观形迹,单靠肉眼观测往往难以确定断层是否存在,即使判断出有断层亦常难以确定其活动性质和活动方式。
2、警察已经注意到了出入大厦的那个形迹可疑的人。
3、现今构造特征十分复杂、构造形迹多样,是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的产物。
4、他和龚鼎孽相邻至交,彼此通家之好,虽说现在文武殊途,说话时倒也不避形迹,直接便问了出来。
5、几天之后,官园社区民警李红卫接到信息员举报,在一家公司的办公楼内,有一名男子形迹可疑,派出所立即部署周边警力赶到办公楼里将犯罪嫌疑人控制。
6、6月30日晚,婺城公安分局便衣中队队长张波和几名同事,在辖区巡逻时,在一旱冰场发现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
7、没几天,混熟了之后,虎翼佣兵团上下无不对张信这位豪迈自在,不拘形迹的雄伟大汉大有好感。
8、冬夜里,万籁俱寂温文尔雅的莎士比亚不拘形迹地走进来了。
9、2012年10月4日,汉口火车站进站口,23岁的小丽神情异样,形迹可疑。
10、槐山翁所说极是,纵酒高歌不拘形迹,本应是我辈所求。
11、认为穹窿构造为彭山地区的主要构造形迹,它控制着该区层控型矿床。
12、据报道,官方调查结果显示,至少有13亿元的问题贷款在鹏润和新恒基之间密切流动,最终流向境外,形迹可疑。
13、不过‘不拘形迹’这句话我喜欢,来干。
14、在海甘电力线路附近,有一辆形迹可疑的微型面包车在活动。
15、这些人高视阔步,一如官差办案一般,决不掩藏形迹,怎么看也不象是鸡鸣狗盗之辈。
16、一条形迹可疑的船向我们驶来。
17、日前,文昌街派出所民警正在辖区内开展巡逻工作,凌晨1时30分许,便衣巡逻小组在蓟县吉华里小区东侧胡同,发现两名青年男子各背着大包,形迹十分可疑。
18、曼桢觉得这样也好,在形迹上稍微疏远一点。她不知道感情这样东西是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可以保存若干时日,不会变质了。张爱玲
19、昨日,警方介绍,4日晚10时许,垫江县公安局民警在对坪山镇某网吧清查时,发现一男子形迹可疑,比对发现该男子为一网上逃犯。
20、他以不拘形迹的个性,在广州一个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张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变名为僧。
相关词语
- zì xíng字形
- bǐ xíng笔形
- xíng shì形式
- wài xíng外形
- liàn xíng练形
- xíng tǐ形体
- chāo xíng超形
- cháng xíng常形
- zhuó xíng琢形
- gōng xíng弓形
- kuī xíng亏形
- qún xíng羣形
- fú xíng服形
- jiàn xíng见形
- guò xíng过形
- hú xíng弧形
- chéng xíng成形
- bì xíng避形
- fù xíng赋形
- chuán xíng传形
- jǐng jì景迹
- dùn jì顿迹
- guǐ jì诡迹
- háng jì航迹
- jiǒng jì炯迹
- xuè jì血迹
- zì jì字迹
- nì jì匿迹
- chuàng jì创迹
- jìng jì敬迹
- gǔ jì古迹
- ān jì安迹
- bǐ jì比迹
- chén jì尘迹
- zhēn jì针迹
- cí jì辞迹
- fú jì浮迹
- èr jì二迹
- fó jì佛迹
- tuō jì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