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ǐ

御史


拼音yù shǐ
注音ㄩˋ ㄕˇ

御史

词语解释

御史[ yù shǐ ]

⒈  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指主管纠察的官吏。

御史前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the censor;

⒉  又。

顾召赵御史。
御史诣学宫。——清·张廷玉《明史》

⒊  又。

御史齐康。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春秋 战国 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秦 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 汉 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 《史记·萧相国世家》:“秦 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

何 乃给 泗水 卒史事,第一。”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御史主弹奏不法,肃清内外。 唐 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
《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陞了御史,钦点 广东 学道。”

⒉  喻指起监督作用的人或事物。参阅《通典·职官六·御史台》、《续通典·职官六·御史台》。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鱼饵·论坛·阵地>》:“它(书评)是读者的顾问,出版界的御史。”

国语辞典

御史[ yù shǐ ]

⒈  职官名。周时掌赞书、授法令的事务。战国时为史官,秦汉并为亲近之职,其长官为御史大夫,为汉三公之一,次为御史中丞,掌秘书,兼司纠察,官署称为御史府,后汉以降称为御史台,以中丞为台长,始专任弹劾。唐御史台复置大夫,中丞为副,至明改为都察院,以都御史统辖诸御史,清因之。见唐·杜佑《通典·卷二四·职官六》。

英语imperial censor (formal title of a dynastic official)​

分字解释


※ "御史"的意思解释、御史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玄宗在蜀闻之,拜监察御史,会母丧,得风痹疾,客洪州,南北梗否,逾年诏命不至。

2、丁酉,以四方牒诉上尚书者,或冤抑不得直,令御史分察之。

3、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4、天子震怒,遣校尉拿苏轼来京,下御史台狱,就命李定勘问。

5、提高了监察官的品级,而且在地方设立了两个行御史台,中央派遣,权势很大。

6、倘禁止后有坐轿者,着察旗御史即行察参,若御史不参奏,经访闻,连御史一块治罪。造 句网

7、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为博士,冗不见治。

8、一次御史孔儒到嘉兴清理军籍,各里老人多被他鞭挞而死。

9、丙申,侍御史曹筠以附下罔上罢。

10、邑宰置御史,见《战国策·韩策三》:“安邑之御史死章”。

11、说起来,京兆尹是从三品高官,御史中丞才正五品,侍御史更是只有从七品,相差悬殊。

12、治书侍御史权万纪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任心弹射,肆其欺罔。

13、御史的工作单位叫都察院,头头是左、右都御史,副职是左、右副都御史,掌管内外监察,纠举不法。

14、懿旨斥其乖谬,罢御史,下部议,原摺掷还。

15、稍有变更,让御史们知道了可是僭越违礼的大罪。

16、她把御史叫来“用这笔钱给亲友们印法华经。”。

17、厉玄,登太和二年进士第,官终侍御史。姚合同时人。诗五首。

18、御史谢源、伍希儒自广东还,守仁留之纪功。

19、御史大夫华歆,本操私党,立逼献帝下诏,命丕袭封,仍为丞相魏王,领冀州牧。

20、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