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òuzhāng

奏章


拼音zòu zhāng
注音ㄗㄡˋ ㄓㄤ

奏章

词语解释

奏章[ zòu zhāng ]

⒈  臣子向帝王呈递的意见书。

memorial to the throne;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宋 欧阳修 《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 真宗 实録,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
元 萨都剌 《题进士索士岩诗卷》诗:“迫宴封几事,平明出奏章。”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説是已经降了多少。”

国语辞典

奏章[ zòu zhāng ]

⒈  古代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〇》:「次日这桩事,早报与上司知道。少不得动了一本,不上半月已到汴京,奏章早达天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京报,有他的奏章,说是已经降了多少。」

分字解释


※ "奏章"的意思解释、奏章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清军收复新疆时,左宗棠在1877年上呈的奏章里,提出了“设行省、改郡县,为新疆久安长治之策”的意见。

2、在古代,旷夫怨女一旦大面积出现,就常有大臣上奏章,在庙堂上讨论如何解决。

3、崇祯皇帝每天旰食宵衣,夜以继日地批阅奏章,治理朝政,节俭自律,不近女色。

4、涟漪伸伸懒腰,父皇这时还未睡,他每日要批阅好几堆奏章,常常焚膏继晷。

5、它掌管皇城里的一切礼仪、刑事及管理当差、听事等杂役,而更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内外一切奏章,代皇帝批答大小臣子上奏的一切公文。

6、为了制定正确的方略,徽宗反复阅读臣下的奏章,并不断询问有识之臣,明白了门户之争的真谛,党争均不是忠诚为国,而是为了一己之私。

7、他很赞同戊戌变法,但认为短时间内颁布过多政策操之过急,曾经草拟奏章建议谨慎实行,尚未上书百日维新已经失败。

8、古往今来,又有几多名将,能以少胜多?如今陈王武功赫赫,奏章所言,怕不是失当而已,而是在问鼎之轻重!轻辱朝廷,以测其叵测之居心!

9、汉朝的儒生在奉上掷地有声的奏章的同时,却希世比周,苟合取容。

10、于是,大太监梁思成沐猴而冠似地坐在那里有模有样地批阅起了奏章,而徽宗则站在书案前练起了书法。

11、苏味道在处理政务时,善于向皇上陈奏,由于熟悉典章制度,他上朝言事可以不带奏章,只凭口头禀报,侃侃而谈。

12、数日后,有荆州士子傅明上奏章称,昔议郎蔡邕,旷世逸才,心精辞绮,苑囿典文,流悦音伎。

13、宋朝以后,富阳纸开始名扬天下,元书纸、井纸、赤亭纸三大名纸更是被朝廷列为“锦夹奏章”和科举试卷用纸。

14、皇帝看完奏报后,将奏章扬手掷于阶下,高将军称在此次西北战事中,有人通敌泄密。

15、再另拟一道旨意,礼部侍郎曾国藩,此次于朕下诏求言一事中所上奏章语句清晰,文字剀切,甚和朕心,着南书房行走。

16、弹劾朕的奏章多了去,朕是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17、金黄的龙椅之前,是朱紫的御案,玉案之上,奏章高高的两摞,朱笔砚台的右上角,是尊白玉狮子,玲珑可爱,白光莹莹,却是理宗的私章。

18、的老手段,早就叫人把所有的奏章都抄成揭帖,发往京城各路衙门,文武百官为之震动。

19、凡是神宗看过的奏章,皇后都认真封识,然后一一收好。

20、另一份奏章是关于教会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