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

细民


拼音xì mín
注音ㄒ一ˋ ㄇ一ㄣˊ

繁体細民

细民

词语解释

细民[ xì mín ]

⒈  小民;老百姓。

civilians;

引证解释

⒈  平民。

《晏子春秋·谏下二十》:“遂欲满求,不顾细民,非存之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崔猛》:“李申,一介细民,遂能济美。”
阿英 《灯市》:“理由当然是要繁荣市面,歌颂太平,使细民消解一切的愁闷悲苦与不平。”

⒉  清 代 徽州 称仆人为细民。

《清史稿·食货志一》:“﹝ 雍正 ﹞五年,以 江 南 徽州 有伴儅, 寧国 有世僕,本地呼为细民。”

国语辞典

细民[ xì mín ]

⒈  小民,普通百姓。

《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虽在细民,且知其安。」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细民不胜愁苦,至有鬻妻卖子者不能偿。」

⒉  见识浅陋、器量狭小的人。

《庄子·庚桑楚》:「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闲。」

分字解释


※ "细民"的意思解释、细民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为挣钱而累坏手脚的多半是细民,为藏钱而伤透脑筋的多半是贪官,后者生财有道,可是藏钱无术。

2、元旦这天首要的事情就是穿新衣,拜新年了,“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

3、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

4、山野鄙夫、市井细民爆粗口,没什么好奇怪的,也没什么好琢磨的。

5、储仁逊抄本小说中的清官,除了清正廉明,执法如山之外,都有些市井细民的狡黠手段。

6、图虚荣、不尚实,向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流风所及,不仅在富裕层次群体,亦熏染至市井细民

7、到了曾国藩攻下南京,面对战后的萧条,他排除众议开放了秦淮夜市,一时消费活跃,“养活细民不少”,很快就恢复了一种承平局面。

8、进而指出,解读中国古代细民百姓的法律生活与法律意识,对于我们把握中国法律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9、事实上,曾经的中国,并不缺乏诸如此类的信仰,比如孟子式的安贫乐道,比如陶渊明式的寄情山水,再比如细民百姓在一粥一饭中获得的简朴的快乐。

10、考中进士的白居易到京畿周至县做县尉,对上级不卑不亢,对草民细民比较体恤。

11、为挣钱而累坏手脚的多半是细民,为藏钱而伤透脑筋的多半是贪官,后者生财有道,可是藏钱无术。

12、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短短几年,寺院多有“侵夺细民,广占田宅”的行为,甚至到了“寺夺民居,三分且一”的局面。

13、适应了市井细民的渴求,反映了晚明世俗百姓的审美趣味,张扬和明示着文学适应市井平民的文学趋向。

14、考德字源流,甲骨文的德字是王功,西周金文的德字是王德,春秋变成贵族品德,战国后扩成为士德、官德,两宋扩及细民吃饭睡觉说话思想无所不包的琐屑之德。

15、城市形象既存在于每一个市井细民的举手投足间,也展现在每一个官员挥斥方遒的指点之间。

16、这里绝少自命不凡的“天才”,也绝少自惭形秽的“细民”。

17、宋教仁十二岁失怙,家境贫寒,从小目睹官府鱼肉乡里,贪暴寡恩,细民饱受欺凌,悲苦无告,心中的不平耿耿难消。

18、钟鼎之家,狐貉无所用之;细民无衣无褐,亦可卒岁。

19、更可贵的是他心中有悲悯,对人间苦难有深切的同情,虽是写蚩蚩细民,仍能看到他出自内心的庄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