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吏事


拼音lì shì
注音ㄌ一ˋ ㄕˋ

吏事

词语解释

吏事[ lì shì ]

⒈  政事,官务。

⒉  指刑狱之事。

引证解释

⒈  政事,官务。 《南齐书·倖臣传·刘系宗》:“係宗 久在朝省,闲於职事。

明帝 曰:‘学士不堪治国,唯大读书耳。一 刘係宗 足持如此辈五百人。’其重吏事如此。”
《新唐书·封伦传》:“虞世基 得幸 煬帝,然不悉吏事,处可失宜。”
清 姚鼐 《中宪大夫云南临安府知府王君墓志铭》:“君厌吏事,遂不復就官。”

⒉  指刑狱之事。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高祖 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 卢綰 常随出入上下。”

分字解释


※ "吏事"的意思解释、吏事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以吏事精敏,善决疑狱著称。

2、康熙时期的索额图、明珠,雍正年间的年羹尧、隆科多,固然是练达吏事的能臣,同时也是敢于侵吞国家府库的大贪污犯。

3、江南自军事定后已逾十年,疆吏习为宽大,葆桢精覈吏事,治尚严肃,属吏懔懔奉职。

4、他延揽精于兵事、饷事、吏事的各类人才,建构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卓越的人才群体。

5、判是盛行唐代官场,用四六骈文书写的司法文书,也是应试考生科举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

6、葆桢精核吏事,治尚严肃,属吏懔懔奉职,宿将骄蹇者绳以法,不稍假借。

7、西汉中期燕刺王刘旦曾对群臣诡称:寡人赖先帝休德,获奉北藩,亲受明沼,职吏事,领库兵,任重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