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āngshì

乡试


拼音xiāng shì
注音ㄒ一ㄤ ㄕˋ

繁体鄉試

乡试

词语解释

乡试[ xiāng shì ]

⒈  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举乡试。——《明史》
那一年跟随他小主人入京乡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the imperial exam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riennial examination;

引证解释

⒈  科举考试名。(1) 金 人科举分乡试、府试、省试、御试四级。士子先于诸州分县赴试,号为“乡试”,榜首曰“乡元”,亦曰“解元”。后于 章宗 明昌 元年废乡试。参阅 宋 洪迈 《松漠纪闻续》。(2) 元 代每三年一次,十一个行省, 河东、山东 二宣慰司与 直隶省 四路举行乡试。中式者仅可由此应会试,不可入仕。参阅《元史·选举志》。(3) 明 清 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中式者称“举人”。即会试不第,亦可依科选官。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举人》。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九:“又疑土著之民不能相容,则另立屯额科举乡试,不与土人相参也。”
《平山冷燕》第十九回:“话説 燕白頷 自有了科举,又替 平如衡 纳了南监,遂同到 南京 来乡试。”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余回省后,时值乡试届期,入闈监临。”

国语辞典

乡试[ xiāng shì ]

⒈  科举时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中试者称为「举人」。

⒉  古时参加各省三年一次举办的考试。

《儒林外史·第三回》:「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著丈人,到城里乡试。」

分字解释


※ "乡试"的意思解释、乡试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文章分析陈继昌的乡试、殿试文章,认为察贤任能、天人和谐、守创结合、君臣尽职、借古鉴今、盛极必衰、无为而治、立教为先是陈继昌的主要政治思想。

2、1563年,大明嘉靖四十二年,在朱士仁十六岁的时候,他通过了大明癸亥乙科京城秋闱乡试,获得了举人身份。

3、刘香的母亲也同样是大户千金,极希望他可以光耀门第!而刘香自幼聪颖,六岁便中了乡试头名,成了乡里有名的天才。

4、老大人在丁忧之前办的可是江西乡试的差事?

5、《与焦老师书》一信,王重民先生的《徐光启文集》认为是万历二十五年(1597)徐光启中乡试后,是给焦竑的谢启。

6、参加文科的士子无论是参加乡试、府试、道试都有专门的考场与试院,参加会试更是有贡院。

7、陈贞慧曾中乡试副榜第二人贞慧也是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为阮所恨。

8、杨慎八月由蜀至黔,应聘入闱《升庵集》卷三《贵州乡试录序》。

9、乡试是科举考试中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

10、1852年乡试中举人出仕,文才韬略深为两湖总督曾国藩赏识。

11、其实他自三年前乡试过后,便听从业师的安排,动身来到魏都平凉城,一边继续攻读,一边等待省试和殿试的到来。

12、曾国藩充当过多次乡试主考和会试阅卷大臣,且诗文为一时之冠,故而门生甚多,但真正经他指教过的受业生,仅李鸿章一人。

13、所谓的蒙童,取材千字文之中,赋诗一首,且需天地文星震动,天地为证,圣贤决断,通过者,方可获得第一缕才气,才能够有资格参加童生乡试

14、他此前参加乡试、会试都是“倩人捉刀,遂魁两榜”,不过估计他还是到场比划一下的,倩人捉刀乃事前做了几篇文章,正好押题给押中了。

15、发文田文镜,调拨他今秋的粮食十万石到榆林,叫他心里先有个数!昨日礼部有个折子,直隶今年乡试主考还没点。

16、由拔贡生礼部七品小京官应光绪元年顺天乡试中式,由举人礼部额外主事考取军机章,一应光绪六年会试,恭应殿试。

17、这是为史料所限,不得不如此,因为进士题名录、乡试录之类的文件传世者尚多,可据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分析。

18、临走时郑国泰正色拜托了王千山一件事情,告诉王千山自己乡试之后,要到南方游学,出去开阔眼界,想请王千山帮忙买上一匹牙口五岁左右的好马,定一辆马车。

19、农历八月是古代科举乡试月,乃读书人的忙月,这种情景与现今6月初的高考差不多。

20、俞樾从小聪慧过人,17岁乡试得中副榜,道光二十八年又中乡试正榜,被人称为文曲星下凡,隔年则被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