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īshì

施事


拼音shī shì
注音ㄕ ㄕˋ

施事

词语解释

施事[ shī shì ]

⒈  语法上指动作的主体,即做出动作或发生变化的人或事物,如“冰化了”的“冰”。表示施事物的名词不一定是句子的主语。如:“鱼让猫叼走了”中施事是“猫”,而主语是“鱼”

agent;

⒉  行事。

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do;

引证解释

⒈  行事。

《史记·太史公自序》:“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⒉  语法上指动作的主体,也就是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的人或事物。如“作家写文章”的“作家”、“麦苗长高了”的“麦苗”。

分字解释


※ "施事"的意思解释、施事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作为形式意义对应体的双及物构式表现为VNN的句法结构,它表示“施事将受事成功地转交给与事”。

2、分析了N1为施事时语义组合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3、能够构成双宾句的二价动词除了施事论元外,一般可以带三种论元,即受事论元、材料论元和结果论元。

4、非名词性词语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充当施事

5、双向动词施事宾语句的特点是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与动作动词及句首的名词性成分之间有施动受关系。

6、二、施事可以是专名、不定的名词词组、非生物性名词词组,同样也可以是动名词和从句。

7、就语意上而言,过量结构只允许有意志性的施事者,并描述一个有界的情况。

8、文章认为,施事在被动句中有跟句外的背景进行对比,以强调施动者是此而非彼的作用,因而是被动句中的话题焦点。

9、受形态规则制约,这些动词的施事被压制,外部题元为空。

10、原型构式中对施事、接受者与受事的语义限制常常被打破,产生隐喻转喻扩展。

11、施事可以是专名、不定的名词词组、非生物性名词词组,同样也可以是动名词和从句。

12、他把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面: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

13、接着,着重讨论了配偶身体名词做施事时的隐现问题。

14、英语双及物动词构块以施事论元通过某行为使客体向接受者成功转移为中心意义,除其基本用法外还涉及隐喻和转喻用法;

15、研究者一致认为施事在题元阶层中高于客体,但对于客体和目标在题元阶层中的位置问题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16、首先,本文确立了汉语非施事主语“起来”结构的中动地位,并对其语义、句法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17、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18、格语法清晰地标明了那些与语义相关联的概念,譬如施事、原因、地点、利益等等。

19、在言语使用中,根据使用者的叙述视点,施事性被激活则作主语,受事性被激活则作宾语。

20、施事成分移至动词之后,至少在两种句法结构中是可实现的:(1)带有完成义的含数量结构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