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òushū

奏疏


拼音zòu shū
注音ㄗㄡˋ ㄕㄨ

奏疏

词语解释

奏疏[ zòu shū ]

⒈  奏章,递交给皇室或皇帝的备忘录。

向皇帝呈交了一份长长的奏疏。

memorial to the throne;

引证解释

⒈  奏章。

《宋史·朱倬传》:“每上疏,輒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奏疏》:“按奏疏者,羣臣论諫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清 龚自珍 《饮少宰王定九丈宅命赋诗》:“公之奏疏祕中禁,海内但见力力持朝纲。”

⒉  向帝王上书言事。

宋 欧阳修 《上范司谏书》:“当时之事,岂无急於沮 延龄 论 陆贄 两事也。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
《宋史·虞策传》:“入为吏部尚书,奏疏 徽宗,请均节财用。”

国语辞典

奏疏[ zòu shū ]

⒈  古代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

《宋史·卷三七二·朱倬传》:「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

分字解释


※ "奏疏"的意思解释、奏疏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由此,指出汉元成帝时期奏疏“德化”、“礼制”主题正是儒家政治文化理想在文章中的演绎。

2、研究这一段时间的奏疏,其风格呈现出由疏直激切到典雅醇厚特点的转变。

3、日暮黄门分奏疏,汗青犹觉带脂香。燕垒生

4、曾国藩平素待人接物,锋芒尽藏,在公开场合,从不臧否人物,在其奏疏和文集中,对当时活动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只有赞誉,而无贬毁。

5、海公更甚,竟敢于批逆鳞,犯颜直谏,向嘉靖递上了著名的奏疏

6、我第十次告诉你,倘使伯爵的文件中附有呈送国王的奏疏和对皮埃尔有利的遗嘱,那末,我亲爱的,你和你的几个妹妹都不是遗产继承人了。

7、此集乃世鼎自辑历官奏疏,以及文移条告诸篇为是集,后附以*记序二十一篇,皆任江西时作也。

8、后来,余应桂又以孙元化贻祸封疆,皆周延儒曲庇所致,重上奏疏,矛头直指贻祸的根源周延儒。

9、世宗也坚执不从,命再博考前代典礼,以求至当,把群臣的奏疏都留中不发,对阁臣掣肘而不能如愿,感到十分不快。

10、一个昏君是不会用多少时间来批复奏疏的.

11、他的奏疏、序、记、铭、传、诗诸体,流畅自然,明快舒朗,均有较高的文学造诣,但学界对他的关注和研究却少之又少。

12、西汉灾异奏疏是以当时天人合一的哲学为思想基础的,它的兴盛同西汉中晚期的国事日非,社会混乱有密切关系。

13、趁着这个机会,他上了一道奏疏,历陈这些年来自己办事的种种难处,而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没有实权。

14、这篇奏疏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是一篇很好的辩诬文章,其“今置正考不言,而以正考所取之人,混加之臣,此其言非公平,意主罗织,行路知之矣”。

15、内秘书院撰拟致外国往来书札,录各衙门奏疏及皇帝敕谕。

16、文章第三节重点探讨奏疏与经学的关系问题。

17、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奏疏直接关系到军政大员的政治作风、治前途,乃至政治生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注重对奏疏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