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òuběn

奏本


拼音zòu běn
注音ㄗㄡˋ ㄅㄣˇ

奏本

词语解释

奏本[ zòu běn ]

1.臣下向皇上奏明下情;泛指下级向上级反映情况。

例如要不是他奏本,我不会这么惨。

英文memorialize;

2.参奏时上呈的文本。

英文memorial to the throne;

引证解释

奏本[ zòu běn ]

1.泛指上奏的文书。 宋 · 孔平仲 《孔氏谈苑 · 吕申公不悦范希文》:“希文 答 元昊 书,録本奏呈。

例证吕 在中书自语曰:‘岂有边帅与叛臣通书!’又云:‘奏本如此,又不知真所与书中何所言也。’”

2.指 明 · 清 时为私事上皇帝的文书。

例证明 · 沉德符 《野获编 · 京职 · 章奏异名》:“今本章名色:为公事则曰题本;为他事则曰奏本。”
清 ·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俗以章疏为本,不知始于何时,古未有此,今时章疏,有题本,有奏本。”
清 ·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乾隆 十三年諭,向来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

3.指告状。

例证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三三回:“李有红 有点担心地道:‘这老汉回去一定是到中队长面前奏本去了!’”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三章:“现在咱们带走她,正好叫他抓住辫子奏本。”

国语辞典

奏本[ zòu běn ]

臣下奏呈君上的章疏。

分字解释


※ "奏本"的意思解释、奏本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袁公文学治术,尤称卓绝,所上奏本,统系袁主稿。

2、甚至惊动了纣王,虽说有商荣奏本帮助推脱,但当晚奉御官朱升便传来旨意,称东宫有“侍师不周”。

3、, 一时间大殿上的奏本多如牛毛,人人满脸通红,个个义愤填膺,到最后更是上升到了“不杀不足以清君侧,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4、与皇帝对普通题、奏本的批答相比,它有直达御前开拆、皇帝亲批而不需内阁票拟、亦不假他人之手、高度保密以及批答及时等特点。

5、老韩,通政司传来的奏本今后一率从西角门收。

6、临近黄昏,本来在家里准本奏本,在笏板上抄词的大臣们,或早或晚的都获得了明日免朝的口谕。

7、自从昨天傍晚皇上接到了谢高俅的奏本以后,皇上就对谢高俅很不满意。

8、朱云却上朝奏本,请杀张禹,这一下触怒了皇帝,立即叫刽子手拉朱云到午朝门外去斩首。

9、他平时不太与人纷争和结怨,若是偶尔与人发生恩怨时,都是明来明去,明打明敲,极少使什么小动作或是去奏本参劾。

10、按尊卑,当由首辅大人第一个上奏,于是史阁老便迈步出班,从袖中拿出奏本,微微躬身道:陛下,臣有本奏。

11、如果不用早朝,奉御官则会宣旨不朝,大臣们就可离开,有奏本的可以交给首相文书房处理。

12、一时间大殿上的奏本多如牛毛,人人满脸通红,个个义愤填膺,到最后更是上升到了“不杀不足以清君侧,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13、与普通题奏本相比,密疏有快捷、不经内阁票拟、直达御前开拆、皇帝亲批、高度保密等特点。

14、与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交部治罪,念汝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逭矣!

15、朕躬广开言路,原要身致太平,不意廷臣所上奏本,类多毛举细故,无关宏旨。

16、不能不说,大明前期的皇帝还是很勤政的,在烛光下,朱祁钰正在一本本的看着奏本,有不同意见的单独放在一旁,写下纸条夹在其中,准备与内阁、六部再行讨论。

17、那岂不是要再等两年半,更不用说还要请人写奏本求官,说不定三年也不能成事。

18、随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向朝廷一本参奏了七十二名官员,皇上准了陈廷谟的奏本

19、臣子向皇帝提交的工作汇报或请示或建议,叫做本,按性质分为“题本”和”奏本“两种。一般来说,所有的题奏本章都应该得到批复,以便政府部门等遵旨而行。只有这样,帝国的政治机器才能正常运行。苗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