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农

词语解释
司农[ sī nóng ]
⒈ 官名。上古时代负责教民稼穑的农官。官名。
引证解释
⒈ 官名。上古时代负责教民稼穑的农官。
引《吕氏春秋·季冬》:“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器械既成,以给司农,司农者,田官也。”
《汉书·东方朔传》:“后稷 为司农。”
颜师古 注:“主播种。”
⒉ 官名。 汉 始置,掌钱谷之事。亦称大司农,为九卿之一。 汉 建安 改为大农,由 魏 至 明,历代相沿,或称司农,或称大司农。 清 代以户部司漕粮田赋,故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清 光绪 年间, 常熟 人 翁同龢 为户部尚书,世有以“司农常熟世间荒”讥之者。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国语辞典
司农[ sī nóng ]
⒈ 职官名。汉九卿之一,武帝时置大司农,主管钱粮。东汉末年改为大农,魏以后改为司农或大司农。历代沿置,至明初始废。清代因户部掌理钱粮田赋,所以户部尚书称为「大司农」,侍郎称为「少司农」。
分字解释
※ "司农"的意思解释、司农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司农性才,敷述允章,藻丽辞理,斐斐有光。
2、然后朝廷通过司农寺,把几种结构简单的,可以用人力或者畜力驱动的播种机,割草机等的农具,免息贷款或者补贴价格出售给农民。
3、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
4、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5、"指事字"于"六书"中之次第,许慎列为"六书"第一,班固次于第二,郑司农位置于第四,后世学者皆依班固。
6、一次,西域使者前来朝拜,明帝很高兴,下令赐给西域使者十匹丝绸,负责登记的尚书郎误记为一百匹,然后将记录交给大司农入账。
7、"指事字"于"六书"中之次第,许慎列为"六书"第一,班固次于第二,郑司农位置于第四,后世学者皆依班固。
8、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9、"指事字"于"六书"中之次第,许慎列为"六书"第一,班固次于第二,郑司农位置于第四,后世学者皆依班固。
10、中书令庾亮居然不顾众人反对强行征召历阳内史苏峻回朝,名义上封了个大司农也算是加官进爵,可谁都知道这大司农是个没有实权的虚职。
11、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12、赵?m即位,杜浒任司农卿、广东提举、招讨副使、督府参谋。
13、"指事字"于"六书"中之次第,许慎列为"六书"第一,班固次于第二,郑司农位置于第四,后世学者皆依班固。
14、其父张奂文武双全又屡立战功,曾任东汉中央政府三公九卿之一的大司农,可谓官爵显赫。
15、使使持节行太常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赍璧、帛、玄纁、绢五万匹之邺纳聘,介者五人,皆以议郎行大夫事,副介一人。
16、魏丞相泰欲革易时政,为强国富民之法,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苏绰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减官员,置二长,并置屯田以资军国。
17、另一方的长安,太尉杨彪、大司农朱俊暗奏献帝曰:今曹操拥兵二十余万,谋臣武将数十员,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党,天下幸甚。
18、"指事字"于"六书"中之次第,许慎列为"六书"第一,班固次于第二,郑司农位置于第四,后世学者皆依班固。
19、唐代后期,司农寺基本上成为闲散机构。
20、便是前朝大司农李固被权相梁冀诬陷入狱,门生故旧上书申诉,太后明之,乃赦焉。
相关词语
- diǎn sī典司
- mù sī牧司
- sī tuó司柁
- sī wò司握
- sī nóng司农
- sī wēi司危
- sī shāng司商
- sī zhǎng司长
- fǎ sī法司
- hòu sī候司
- sī mǎ司马
- pù sī铺司
- dǒng sī董司
- bān sī班司
- sī wèi司味
- fēn sī分司
- pài sī派司
- máo sī毛司
- sī shèn司慎
- jì sī祭司
- nóng huó农活
- dà nóng大农
- mián nóng棉农
- guī nóng归农
- nóng cūn农村
- jì nóng济农
- nóng yè农业
- chá nóng茶农
- cūn nóng村农
- lí nóng黎农
- míng nóng明农
- huā nóng花农
- nóng chǎn农产
- huáng nóng黄农
- nóng jiā农家
- nóng jīng农经
- huò nóng货农
- nóng mù农牧
- pín nóng贫农
- chén nóng陈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