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

四民


拼音sì mín
注音ㄙˋ ㄇ一ㄣˊ

四民

词语解释

四民[ sì mín ]

⒈  旧称士、农、工、商为四民。

引证解释

⒈  旧称士、农、工、商为四民。

《书·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蔡沉 集传:“冬官,卿,主国邦土,以居士、农、工、商四民。”
《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闢士殖穀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宋 叶适 《留耕堂记》:“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

国语辞典

四民[ sì mín ]

⒈  旧称士、农、工、商为「四民」。

《国语·齐语》:「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
《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

英语/the four classes/ of ancient China, i.e. scholars, farmers, artisans, and merchants

德语Vierständeordnung (S, Gesch)​

分字解释


※ "四民"的意思解释、四民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通过法律困辱商人,使其居于四民之末,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2、公元前7世纪的“管仲变法”和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管仲的“四民分业”思想、盐铁专营政策以及商鞅在土地私有化、郡县制、户籍制、军爵制上的大胆试验,皆具开创之功,它们分别提供了两个颇为极致的治理模型,如同左右极般地站在后世历次变革的两端。吴晓波

3、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灵,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4、据《四民月令》记载,为了防止本地农民于春黄不接和寒冻将临之际抢粮,地主们让依附农民二月“顺阳习射,以备不虞”。

5、行业组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行会组织对于在封建时期卑列于“四民之末”的工商业者来说有着特殊的保障意义。

6、北屯四民里“集福祠”土地公庙年代久远,去年清查出占用公地,地方通过“立委”卢秀燕协调,顺利购价土地就地合法。

7、高祀仁指出,徐四民先生曾先后担任港事顾问、香港特区基本法谘委会委员、预委会委员、筹委会委员。

8、然后明颁教令,使至今以后,有学仙、佛者,除其独身隐遁,岩居穴处,与木石居,无关王化外,其余四民家居,喜奉其教,读其书,茹素潜修者亦听。

9、时间一久,四民拳社即成为京城各派高手最常聚之地,京城的武术人士无一不知。

10、通过对明朝户籍制度的考察,得出其特征有:一,户籍地域性,明朝统治者规定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

11、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丰歉无常,当有储蓄。陆游

12、天下穰穰,皆为利往,四民平等,则工、商、虞必多有人为之,万岁可让地方定工、商、虞之税,不可滥收,如是,则工、商、虞者多,则税收多,则国库足。

13、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动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

14、他一生甘守清贫,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和关心底层百姓的生活,所著《四民月令》广为流传。

15、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宽惠柔民,定四民之局”和慎用其六柄的治国思想,就是在周朝明德慎罚以九职任万民的思想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16、第四民基真君,执雷环;第五小游真君,执戟;第六大游真君,执戈矛;第七天乙真君,执金枪;第八地乙真君,仗金刃;第九直符真君,执羽书;第十太乙真君,执羽书。

17、有大中华观念的,此时可能会联想起中国古代的耕战秦政、四民

18、徐四民长子徐世英代表家属致了谢辞。

19、本文主要针对徽商的思想价值层面,特别是有别于中国传统四民观的徽商四民观进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