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ī sù
注音ㄙ ㄙㄨˋ
繁体絲粟
⒈ 蚕丝与粟米。
⒉ 比喻极小或极少。
⒈ 蚕丝与粟米。
引《北史·徐遵明传》:“﹝ 遵明 ﹞颇好聚歛,与 刘献之、张吾贵 皆 河 北聚徒教授,悬纳丝粟,留衣物以待之,名曰影质,有损儒者之风。”
⒉ 比喻极小或极少。
引唐 罗隐 《谗书·杂说》:“然珪璧者,虽丝粟玷纇,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杂徵馀论》:“若夫杂课除有额徵,未敢少宽丝粟。”
1、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